CNML格式】 【 】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新型火箭炮曝光 外形酷似美軍M270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3-10-05 08:13:28  


 
  而時至今日,該能力仍為M-270型火箭炮所獨有。相比之下,中國的新型火箭炮採用的是122mm的發射管,發射模塊呈橫5竪4布局。因此,其完全具備以1具227mm發射管替代4具122mm發射管,或以更大直徑的發射管替換9具或16具122mm發射管的能力。屆時,該型火箭炮將憑借自身的綜合化打擊能力,替換之前的若干款性能單一的火箭炮。

  回顧包含火箭炮與身管火炮為主的陸軍壓制火力的發展不難發現,其後勤保障經歷了一個由簡到繁的過程。但面對日益複雜的戰爭,誰能更早開啟後勤保障由繁到簡的過程,誰就必將在日後的戰爭中獲得明顯的優勢,而火箭炮的集成化恰恰順應了這一趨勢。同樣以美制M270自行火箭炮為例,其在發射箱頂部,高度集成了火箭彈發射模塊的吊裝設備,僅依靠火箭炮系統的3名成員,即可輕鬆完成發射模塊的卸載與裝填任務。相比之下,中國的新型火箭炮同樣裝備了類似裝置,從而使該系統不僅可依靠自己的能力進行裝填與卸載,同時,對後勤基地補給彈藥的要求也大大降低。由此帶來的戰場優勢是不言而喻的。

  模塊化帶給火箭炮的另一大優勢在於發射平台的多元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火箭武器大幅發展,兩栖登陸與空地打擊重要性日益凸顯,火箭曾被用於幾乎所有作戰平台。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即是當時主要的交戰國都將火箭彈整合到了飛機上,從而使戰機在不裝備大口徑航炮的情況下,具備了擊毀任何重型坦克的能力。而另一代表性事件,就是美國將大量機載火箭彈整合到了某些特定的登陸艦艇上,以大量發射火箭彈的方式,對敵方灘頭目標進行短時間的大規模火力壓制。儘管這一做法在戰時效果極佳,但在戰後卻並未繼續發展。即使如此,這一布置方式卻催生了一款今天聞名遐邇的戰艦——兩栖攻擊艦。

  儘管火箭彈部署戰機與戰艦的效果明顯,但隨著二戰後導彈技術的大發展,導彈已經幾乎全部取代火箭在戰機與戰艦上的位置,以至於火箭武器在海空平台上,僅限於短距空地火箭彈與火箭助推深彈。但火箭技術的提升,尤其高效火箭發動機與簡易導航裝置的應用,使火箭炮在保留原有低成本優勢的前提下,逐漸具備了媲美導彈的打擊精度。同時,後冷戰時代,兩栖作戰重新被人們所重視。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將火箭炮搬回戰艦,並成為戰艦重要的火力打擊部分的呼聲越來越高。集成化恰恰是決定火箭炮能否再次作為戰艦火力骨幹的重要因素。而中國則是在該領域內較早獲得實際成果的國家之一。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CNML格式】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