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計劃促成全球布局
“神舟”計劃全面展開後,為保證載人飛船安全順利地返回地面,需要大洋上的多艘測量船和遍布國內外的10餘個地面測控站,對飛船進行全程跟蹤和測量。由於飛船返回段航線穿過非洲上空,在納米比亞建立測控站的方案很快被付諸實施。
2000年10月11日,中納關於建立航天測控站的協定在北京簽署,雙方隨即開始有關建站租地問題的談判。但中方選定的地皮屬斯瓦科普蒙德市所有,而租地協議只能與納米比亞中央政府簽署。據時任中國駐納大使陳來元回憶,最後,經納總統努喬馬同意,納政府破例批准中方可先行動工建站,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交換地皮的事宜延後解決。
2001年7月,納米比亞站落成後,立即發揮了作用。“神舟三號”、“神舟四號”飛船及五號載人飛船任務的成功,都與該站準確測控並及時發送指令密切相關。作為回報,中方除了每年向納米比亞政府繳納租金,還負責給納建設航天科技展館、政府大樓以及培訓航天技術人員。2008年以來,已有11位納米比亞航天人士前往中國學習空間科學技術。
另一個非洲測控站——肯尼亞馬林迪站同樣與“神舟五號”有關。從1999年的“神舟一號”到2002年的“神舟四號”,實踐表明,在納米比亞和巴基斯坦之間,飛船跟蹤數據仍有近10分鐘的空白。由於“神舟五號”是載人的,為確保搜索隊能在最短時間內找到著陸的飛船,有必要在赤道附近西經40度區域內再建一個“了望塔”,填補數據真空。
馬林迪是印度洋西岸一個只有6萬人口的小城,無華人常住。其地理位置和氣象條件適合進行航天器測控。此外,中國與肯尼亞的外交關係建立於1963年,其中經過一次小的波折,此後一直非常穩定,所以,在肯尼亞設立測控站,不會遭遇類似基裡巴斯的意外。
實際上,馬林迪站最早是由意大利空間局(ASI)向肯尼亞政府租用土地建設,距馬林迪市區約32公里。2003年初,中國專家組造訪了意大利羅馬大學布羅格里奧空間中心建在馬林迪的聖馬可營地,與羅馬大學和意大利空間局進行合作談判,隨後決定租用營地的部分設施,並從國內調配專家和設備,迅速完成了馬林迪測控站。
馬林迪站是“神舟五號”和“神舟六號”工程中惟一部分租用的測控站,也是成立時間較晚、人數最少的一個。根據新華網2005年刊登的報道,中方工作人員最多的時候只有8名,加上負責意方設備的數名意大利專家,全部人員不到20人。該站距肯尼亞首都內羅畢600多公里,測控組成員除了偶爾進城購買物資,幾乎從未離開過營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