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領先亞洲對手
簡單地說,蘇-35就是傳統戰鬥機設計哲學的極致版本,相對於F-22、F-35以外的非隱形戰鬥機,具有壓倒性優勢,而F-22、F-35對蘇-35有隱形優勢,但蘇-35仍有能力與之抗衡。
文章認為,目前在亞洲地區服役的任何一種戰鬥機,包括頗新穎的、配有主動相控陣雷達的F-15K、F-15SG,都不是蘇-35的對手,這是因為它們的探測距離與武器射程都比較近。而隱形戰鬥機當中,F-22不會外銷,亞洲地區最快也要2020年前後才有機會接收F-35,印度最快也要2017-2018年獲得FGFA(俄印聯合開發的第五代戰鬥機),而操作新飛機總要有好幾年的適應期,才能真正形成戰鬥力。因此亞洲地區的F-35、FGFA要形成戰鬥力大概會是2025年之後的事。
反之,蘇-35是相對成熟的戰鬥機,2012年已達約12架的年產能,表示生產能力已趨穩定,按計劃中俄可能在2014年正式簽約,2015年便可開始交機,而以中國空軍已操作蘇-27系列戰鬥機20餘年的經驗,在基本的保養維修、基本飛行性能方面幾乎已不再需要花時間適應,故可大幅提前形成戰鬥力,換言之,中國空軍會擁有10年左右優勢。
因此,亞洲國家若要應對蘇-35的優勢,不得不從改良型戰鬥機著手。而即使是較近的未來可能進入亞洲地區的戰鬥機如“陣風”、F-15SE、F/A-18E/F隱形版也不是對手。後兩者雖然有隱形設計,但礙於先天外形的限制,隱形能力極為有限,在蘇-35的“雪豹”-E雷達前只相當於傳統戰鬥機。
較值得注意的倒是俄國自己的“超級蘇霍伊”,這是在蘇-30MKI的基礎上大改而成。據稱,修改完成後與蘇-35相當接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