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3月6日電/自俄羅斯向烏克蘭克里米亞半島部署軍隊後,歐盟官員均做出迅速回應,表現出深切關注,但談及俄羅斯此舉的影響及後果時,各方各執一詞。很多制裁措施的真正實施還需要各國協商一致,而歐盟最大經濟體德國的謹慎態度讓制裁的可能性大大降低。
據美國《時代》周刊3月5日報道,在3日召開的歐盟外長緊急會議上,德國外長弗蘭克(Frank-Walter Steinmeier)提醒歐盟成員稱,外交手段並非是軟弱的象徵,而是避免陷入軍事衝突升級狀況的必要策略。
日前,歐盟已發表公告,要求俄羅斯立即從克里米亞半島撤兵,否則歐盟委員會將商討暫緩有關簽證問題的雙邊會談以及“進一步的針對性措施”。雖然尚不清楚“進一步的針對性措施”指什麼,但歐洲議會要求俄羅斯於5日布魯塞爾會議之前撤軍。
在過去二十年間,歐盟28國與俄羅斯建立了密切的合作關係。俄羅斯是歐盟的第三大貿易夥伴,歐盟也是俄羅斯的第一大貿易夥伴。此外,很多歐盟成員國的石油及天然氣供給很大程度上依賴於俄羅斯,因此隨後還要對各國的能源政策進行討論。然而目前歐洲的能源選擇空間卻十分有限,很可能仍然需要俄羅斯價格低廉的燃料。
隨著危機的不斷加深,各方利益明顯在該僵局中受到影響。據統計,俄羅斯約75%的外國直接投資股份來自歐盟,如歐盟欲利用該手段對俄施加影響,歐盟優勢明顯。正如荷蘭外交部長迪莫曼斯(Frans Timmermans)所說,“軍事衝突升級不利於任何一方,但對俄羅斯的影響要遠大於歐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