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6日電/5日上午,財政部向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提交了《關於2013年中央和地方預算執行情況與2014年中央和地方預算草案的報告》。報告提及,2014年軍費預算約8082億元,較上年漲12.2%,2013年中國軍費預算為7202億元。
《法制晚報》報道,4日上午,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發言人傅瑩說,中國的國防力量是防禦性的。記者採訪全國人大代表以及軍事專家了解到,我國國防費用增加合情合理,國防費占GDP的比重低於美國。2014年增加的國防經費將重點向武器裝備傾斜,訓練費用也將相應增長;軍兵種方面則會向海空二炮傾斜。
這個數字表示,我國國防費用連續4年增加,並且增長率均超過10%。2013年我國國防支出預算為7201.68億元,增長10.7%。2012年中國國防費預算為6702.74億元,增長11.2%。2011年中國國防費預算6011億元,比上年增長12.7%。
同樣,國防費用的增長連續4年超過GDP增幅。不過我國國防預算占GDP的比重遠低於美國、英國等國,近幾年均維持在2%左右,不到世界平均水平(3%)。
根據本報統計數據顯示,近十年來,從國防費用占全國財政支出的比重來看呈現逐年下降趨勢,我國用於國防費用的支出比例呈現逐年下降的趨勢。在2003年的時候,國防費用占全國財政支出比重的7.74%,到2012年國防與預算占全國財政支出比重的5.33%,下降了2.41%。
國防白皮書介紹,中國國防費的主要支出項目有人員生活費、訓練維持費和裝備費。人員生活費用於軍官、文職幹部、士兵和聘用人員的工資、保險、夥食、服裝、福利等費用。訓練維持費用於部隊訓練、院校教育、工程設施建設及維護和日常消耗性支出。裝備費用於武器裝備的研究、試驗、採購、維修、運輸和儲存等。
中國對國防費實行嚴格的財政撥款制度。
總後勤部和各軍區(軍兵種)、軍、師(旅)、團級單位設置財務機構,負責國防費的供應保障和管理監督。國家和軍隊的審計機構,對國防費預算及其執行情況實施嚴格的審計監督。
全國政協委員、國防部外事辦公室原主任錢利華少將對《法制晚報》記者表示,中國軍費投入是合理的,我國國防費是隨著經濟增長相應調整,不單是軍費,政府各項經費比如教育、醫療經費都在提升,如果軍費不變是不現實的。
過去十年時間,中國國防經費占GDP總量的2%左右。相比,美國國防費所占GDP的比例同時期還有所上升,從2003年的3.6%增加到2012年的4.2%。
錢利華同時介紹,近幾年亞洲地區國家軍費普遍都在增長,日本、韓國、印度、菲律賓等在不同程度增加他們的國防經費。“我們這幾年國防經費之所以引起外界關注,是因為我們經濟體量大,發展速度快,他們對軍費增加關注角度不同,心態也不同,我們自己要有定力。”
他也否認了一些因為中國軍力發展引發亞洲各國開展軍備競賽的說法。他說,軍備競賽是在冷戰時期,在北約和華約兩個地區性軍事組織為爭奪世界霸主地位,擴大影響,當時發生了大規模的軍備競賽。而目前亞洲地區無論哪個國家增加軍費都有它自己的合理性,並沒有開展軍費競賽。
瑞典智庫公布的2013年軍費排行
排名國家軍費支出:億美元占本國GDP比例
1 美國6820 4.40%
2 中國1660 2%
3 俄羅斯907 4.40%
4 英國608 2.50%
5 日本593 1.00%
武器裝備所占比例上升
記者分析2013年的官方報道以及2010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和2006年《中國的國防》白皮書對比分析得出,我國軍費分配重心已經從調整改善軍人工資待遇的階段進入建設發展高新武器裝備。
中國的軍費支出比重存在階段性特點。從2004年-2009年間,中國國防費用增長排在首位的是,調整、改善軍人工資待遇和部隊生活條件。
2013年國防經費預算對外公布後,解放軍總部有關部門表示,我國新增國防費主要用於四方面,排在首位的是適當增加高新武器裝備及其配套設施的建設投入。
這種趨勢還將會保持。 海軍學術研究所研究員張軍社接受法晚記者採訪時說,裝備是個大頭,其次是訓練費用。
2013年11月份,《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全文公布,在軍隊體制編制調整改革內容中提及,“優化軍隊規模結構,調整改善軍兵種比例、官兵比例”。
張軍社也因此表示,未來國防經費應該會向海空軍二炮重點軍兵種傾斜。現在解放軍旨在提高能打仗、打勝仗的能力,比如海軍方面就已經維持了常態化的遠海訓練,那麼訓練費用也會相應增加。
加大投入高新武器發展
白皮書和官方報道中在解釋軍費使用過程中,對武器裝備的描述也不盡相同。從2006年的“增加武器裝備購置和維修保養費用”,到2010年是“高技術武器裝備”,再到2013年的“高新武器裝備”,這不但透露出我國軍事建設的重心,還反映了我國武器裝備發展變化。
張軍社分析,起初對武器裝備是要保證購置。現在為了適應現代戰爭的特點,著力發展高新技術裝備,需要具備很高的科技含量。
目前,我軍正面臨軍事轉型,我國推進軍事變革立足於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基礎上。雖然與俄羅斯有部分合作,但國防科技主要發展依賴自己的力量,從無到有,從低端到高端,裝備的更新換代,國防高技術發展要靠自己的力量,這也需要加大投入。
按照國防戰略發展規劃,到2020年我國要基本實現機械化,信息化建設取得重大進展。各個大兵種為了適應信息化作戰需求, 裝備會更加先進,重點支柱裝備會得到發展。比如航母、核潛艇這些重點戰略性武器;此外,大中型艦艇、常規潛艇、大型補給船都會增加。
用於反恐維穩等非戰爭軍事行動
綜合在近十年間官方表態,還可以發現,與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相關的主題比重在持續增加。2006年的國防白皮書,只是在最末一條提及,增加非傳統安全領域國際合作的費用。而到2010年,完成多樣化軍事任務,已經升至第二位,排名在裝備費用之前。這種變化與在此期間發生的一系列事件相關。
2008年到2010年間先後發生了汶川大地震、海軍亞丁灣和索馬里海域護航等重大事件。
到2013年,多樣化軍事任務費用支出排名在第四位,但值得關注的是,“反恐維穩”首次被包括在多樣化軍事任務以及非戰爭軍事行動能力建設的內涵中。
此前,全國人大代表、軍事科學院戰爭理論和戰略研究部研究員陳舟曾說過,對於中國這樣一個正在發展的大國,又是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需要為維護世界和平、促進共同發展做出更大的貢獻,要履行自己的國際責任和義務,也需要增強中國自身的實力,使力量能夠投入到更遠的地方去,能夠發揮更大的作用。
“小頭”用於改善官兵生活條件
張軍社認為,在新形勢下,國防費用增加最少投入的應該是人員生活費,主要用於改善官兵生活條件。
從白皮書和官方對於“人員生活費”的描述能發現細微變化,從2006年到2010年,都明確提及要調整或提高軍人的工資和津貼標準。
2013年,解放軍總部有關部門的表述改為,“推進部隊後勤基礎設施建設,改善官兵工作生活條件”。
對此,張軍社表示,改善生活條件包括工作環境、生活設施等。未來軍人的工資津貼標準是否會再度調整沒有定論。有分析認為,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建立強大軍隊,鞏固國防,需要有投入,包括軍人的待遇問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要建立軍官職業化制度,在2月底國防部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防部新聞發言人楊宇軍證實,“這項改革尚處於研究論證之中,軍官待遇是職業化改革的一項內容。”楊宇軍還提及,下一步將根據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結合軍人的職業特點,合理確定軍官的工資待遇水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