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3日電/解放軍報報道,鼠標輕點,熒屏閃動,一個涉及幾百套用頻設備的三軍聯合行動,參謀人員很快就拿出了作戰用頻方案。這是4月中旬,記者在總參某部模擬作戰平台推演現場看到的一幕。業務室副主任周寧告訴記者,這是他們成體系推進電磁頻譜數據庫建設帶來的可喜成果。
幾年前,該部在參加一次重大軍事活動中,奉命排查紅方導彈陣地受雷達信號干擾問題。結果,因掌握的數據不夠全面,他們不得不跑到方圓幾十公里的多個陣地現地測量,精確計算後才找到症結。問題雖然解決了,但因用時過長而受到上級批評。
作戰數據零散化、碎片化,體系作戰的鏈條就會有“縫隙”,戰時就會被對手“點穴”斷鏈。分析這一事例,該部舉一反三,將成體系建設電磁頻譜數據庫作為“硬”工程,走出三步好棋:在總部機關有關部門支持下,歷時一年多對全軍武器裝備頻譜參數進行全面普查,收集原始數據;打破軍區、軍兵種界限,按照通信、導航、雷達、電抗等作戰單元,分門別類進行整合補缺,把看似雜亂無章的海量數據串成一根根“鏈”條;與有關部隊和科研院所合作,根據未來多種主要作戰樣式對用頻裝備進行組合,通過搭建仿真模型,對各用頻裝備之間的自擾、互擾開展模擬演練,調整完善後形成實案,成系統逐一匯“鏈”入“網”。正是憑著這些數據庫的有力建設,該部近年來先後圓滿完成了數十次全軍重大演練任務。
數據庫建設永遠是“進行時”。著眼於此,他們以制度機製作保障,建立完善了一套聚實地測量、戰場收集、普查匯總、實時更新、動態管控的工作規範。為了將某用頻武器裝備數據“串鏈成網”,他們派遣技術骨幹帶著兩台設備車,歷時兩個多月,行程上萬公里,有針對性地補上數百個數據空白點。4月17日,當得知總參信息化部要組織召開某業務會議時,該部又“借船出海”,將我軍最新武器裝備用頻數據庫的原始數據收入網中。
冷思考:體系作戰需要“數據體系”
過去,一場戰鬥,需要的彈藥可能只有子彈、手榴彈、炮彈等幾種。而現在,在“數據就是彈藥”的信息化戰場上,每個節點都需要充沛的數據“彈藥”給予強力支撐。數據“彈藥”一旦供應不上,就可能被對手破點斷鏈,進而引發惡性連鎖反應。
明天的勝利,贏在今天的準備。近年來,我軍作戰數據建設發展迅速,但也要清醒地認識到,受軍兵種界限和地域等因素的制約影響,作戰數據兵種化、地域化、內部化現象不同程度存在,“數據煙囪”繼信息系統“煙囪”之後,成為制約我軍體系作戰能力生成與提升的“攔路虎”。
只要有利於能打仗、打勝仗的事情,就是付出再大的代價,我們也要往前趕、往前闖、往前幹。這則新聞告訴我們,只有打破思想和利益的藩籬,推壁成橋,在建設“數據體系”上才能走得更好更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