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衛星通訊和測雨雷達
|
大洋,道是無奇卻有奇
開始作業了。我們把科學考察的海域稱做“作業區”,把專業的海洋科學考察稱做“作業”。這也的確是科學家“老師們”為我們這些“學生”布置的“作業”。在這片數十萬平方公里的海域上,每隔5海裡就布一條測線,一條測線的長度是200海里~300海裡。“向陽紅五號”船的艙內裝有1600噸輕質柴油,夠機器全時全負荷運轉66天24000海裡,可繞地球一圈還多。科學家們就倚仗著這個“肚量”每天都不停地“作業”。
這裡水深最淺是4000米,處在太平洋盆地西南邊緣。一個深海取樣器下潛到海底要1個小時。一個控空汽球飛到30000米以上的高空,大概是半小時。我們測量地球物理指標的重力儀和萬米測深儀在不停地記錄著海底的數據,接收的脈衝信號紙帶放滿一箱又一箱,叠起一摞又一摞,。
我們就這樣的“作業”著。從春天到夏天,從秋天到冬天。連續3年,去了又回了,回了又去了。航次編隊總指揮換了3任,船長換了兩任,政委換了兩任,全國各地的科研人員一批又一批地接力遠航。作業海區也“更新換代”了,最初是斐濟群島西部的那一片海,換成了圖瓦盧共和國西面的那一片海,還有一片在夏威夷南面的海作備用。
太平洋是冷戰時期美蘇戰略博弈戰場。中國洲際導彈的試驗場放在太平洋,是我國準確地把握了一個戰略機遇,即與美國修好,中美聯合公報發表和聯合國恢復中國常任理事國地位。戰術上,美蘇兩國的洲際導彈試驗都放在太平洋,中國不過是依葫蘆畫瓢,順理成章而已,不會引起美蘇的過分干擾或阻撓。但是,“太平洋上不太平”,美蘇的冷戰並沒有放任中國人的進入,誰都知道中國人要進行的試驗是關乎中國大國地位的國之“重鼎”,不阻止但干擾,遏制並接觸是他們慣用的伎倆。從1976年起,我們一進入南太平洋海域,美國就派反潛偵察飛機跟蹤。有時一天三、五架次,不打招呼,飛得很低空,連飛行員的頭髮都能看得清,不明顯帶武器,轉幾圈就走;有時轉幾圈丟下一些聲呐浮標,晚上則打開強光探照燈,直射到甲板和作業區域,以觀察究竟,照得作業人員連眼都睜不開。這已經是挑釁了。總指揮張瑞禧忍不下這口氣,下令掀掉船頭船艉兩支高射機槍的槍衣,準備射擊,同時也打開我們的探照燈“回應”挑釁。這對美國偵察機來講,是很有威懾力的兩招,不得不服軟。但美國人會不會派轟炸機來尋機報復,也是值得預防的事。
蘇聯在南太平洋沒有航空基地,航母也不常來,但會派電子偵察船跟蹤。這種船噸位不大,一兩千噸的樣子,全天候跟著我們。我們走,它也走,我們停,它也停,像個跟屁蟲似的。它的續航力不如我們大,跟隨我們半個月就必須返航,然後又換一條,還是你走它走、你停它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