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艦艇發射幹擾彈瞬間。 |
終於,這一系統應用到試驗任務中發揮巨大效用,並榮獲全軍科技進步一等獎 ,申請了3項國防專利。
初創之維艱,沒有難倒無畏的海上靶場人,白手起家,摸著石頭過河,面對試驗中的困難,他們迎頭而上。
初冬,工程師王玉坤出海執行光測任務。五、六級的大風掀起近五米高的浪差,王玉坤吃力地扶著欄杆,幾乎癱倒在地。
“拿安全繩來,把我綁住!人在,就一定要拿到數據!”風浪中,王玉坤大聲疾呼。他一手死死地拽過繩子,一圈又一圈的纏繞在身上,把自己設備牢牢地系緊在一起,另一只手捂著上腹嘔吐不停……3個多小時,240多分鐘,14400多秒,冰冷的海水重重地拍在他的身上,王玉坤倚靠著設備,面色蒼白,呼吸急促,身體在海水的澆灌下瑟瑟發抖。
在導彈發射的一刹那,王玉坤一下子“抖”起了精神,略顯哆嗦地手指按下按鈕,啟動艦載光測設備……
“那次在導彈發射後幾秒鐘就成功捕獲了目標,300多秒里拿下的完整數據,對導彈最終定型意義重大。”說起這件事來,時任作試參謀的試驗區副參謀長楊立軍目光閃爍。
舉步維艱,愈行愈堅守。戰士張運傑從未想過,自己竟能征服了導彈專家,並因此榮立二等功。
那次導彈試驗任務,試圖像傳輸室的“攝像師”,他像以往一樣登上運輸船,
導彈發射騰空幾十米後,卻一頭栽向水中……試驗失敗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