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系列的改進表明,儘管自首飛以來“鶻鷹”的試驗進度不快,不可與已經推出多架原型機密集試飛的殲-20相比,但其設計團隊仍在不斷根據世界戰機發展趨勢和國內相關科技進展,進行有針對性的修改,以使其滿足現代化空戰的需求,而在動力不足的問題上,“鶻鷹”的改進可能要比外表更多。
根據2012年珠海航展的消息,我國正在研製一款名為“天山”的9500千克推力渦扇發動機。雖然它今年並未在珠海航展上公開亮相,但該機與RD-93尺寸相似,無疑會成為“鶻鷹”戰機下一步換裝的目標發動機。
使用該機後,殲-31的雙發推力將接近F135單發,加上改進後更利於超音速飛行的後掠垂尾和比F-35更苗條的機身,“鶻鷹”不僅有望實現盼望已久的超音速巡航能力,還可在空戰性能上與F-35一決高下。如果新發動機的油耗能夠降低,“鶻鷹”甚至還可能獲得更大的航程——本次航展開始前,從沈陽自行飛往珠海參展的殲-31在沒有外掛油箱的情況下,於飛行途中經停了蕪湖機場,似乎表明在留有餘油的情況下其航程不足以實現直飛。沈陽到珠海的空中直線距離大約2300公里,如果算上機上的部分油料,殲-31航程應該不足2000公里(約為殲11戰機的一半)。
不知是巧合還是有意為之,經過上述改進後,原本酷似F-22的“鶻鷹”,突然改變了風貌。除了使用兩台發動機外,新展示的“鶻鷹”無論從外觀還是性能上都更加接近F-35。這一變化在提升該機現有的作戰能力的同時,也似乎在暗示著設計方對於該機作戰任務規劃的改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