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18日電/《人民日報》報道,中國足球聯賽實施職業化改革後不久,開始引進外援。足協一位負責人認為,全稱應當是“外籍球員”,所謂“外援”是媒體使用的簡稱,取了同音字,但“援”與“員”的字義大相徑庭。按照這個理解,外籍球員只是到中國來踢球,不一定都能對中國足球有所援助。
將近20個賽季過去,繼足球之後,籃球和排球聯賽也出現了數量不等、質量不一的外籍球員,他們並非都是來淘金賺錢的,也不只是為球市凑個景。
三大球聯賽每個賽季有100多名外籍球員出場,增加了許多精彩看點,也使中國球員有機會零距離向世界高水平球員當面請教。當初,人們曾經羨慕歐美賽場上聚集了那麼多大牌明星。及至中國的聯賽賽場上也有了外籍球員,年輕球員與之耳濡目染,應當更加有利於成長。然而,事情的另一面很快顯現,“外援依賴症”迅速傳染,引出一片限制引進和使用外籍球員的呼聲,貌似對本土球員成長環境加以保護。中國足球將本土射手稀缺怪罪於外援占據了鋒線。中國男籃成績滑坡,新賽季CBA聯賽就推出新規,要外援讓出打關鍵球的機會。
剛開場的新賽季排球聯賽,來自13個國家的外籍球員亮相。上屆冠軍北汽男排主教練李牧表示,今年更換的外援並非實力超群,也不是足以主導比賽勝負的“關鍵先生”。北汽女排主教練張洛認為,有這麼多外援出場,說明中國的聯賽還是很不錯的。球迷的很多呐喊助威是衝著外援去的,他們喜歡看到勢大力沉的重磅扣殺,那是排球比賽最激動人心的一幕。沒有外籍球員,這樣一睹為快的鏡頭會少很多。賽後,輸球一方的年輕球員並不沮喪,而是得意地與隊員分享自己的成功:“今天我把對方的外援攔住好幾回!”
職業聯賽,外援是必有的要素。若將比賽觀賞性與影響本土球員成長對立起來,非要有所取舍,恐怕不全是為了保護本土球員成長,還與觀念保守有關,沒有外援總期待,有了外援又擔心,多少有點葉公好龍的味道。年輕球員站在場上,身邊站著的既是外國球星又是隊友,這麼難得的機會卻不能盡快提高自身技術能力,怨誰?修行在個人。
職業化改革,對引進外援抱何種態度也是一道題,邁出去的這一步是不會退回來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