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軍用新型北鬥衛星導航手持機。 |
實際上,不同地區,由於原材料價格和人力成本的不同,同樣的東西,成本也是不一樣的,此外,生產數量、工藝成熟度,也會對價格產生影響。特別是紡織品,美國受“貝利修正案”影響,從原材料到生產,必須是美國本土,成本肯定是高昂的。
《裝備》原文中用美國軍費開支對比中國軍費開支,來說明中國單兵裝備費用與軍費開支不成比,筆者認為不妥。
首先,改革開發以來,我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從上世紀90年代起軍費的加大多是在“補課”,而且以空軍海軍等先進重型裝備為主。
其次,筆者認為人均GDP更能反應一個國家的生產消費能力,以此對比單兵裝備價格更為合理。2013年美國人均GDP是51248美元,而我國2013年人均GDP是6629元,據此推斷,即便如《裝備》一文所說價格相差10倍,也算合理。
我國自改革開放以來,雖然受經濟條件限制,我軍完善單兵裝備的進程從未中斷,僅迷彩實驗種類就達10餘種。現役的07迷彩有通用、荒漠、林地、海洋、空降等多種數碼迷彩,既有多種地形又照顧軍種特色。作戰裝具從91式開始多種過度或實驗型號,一線部隊早已脫離左綁右挎的樹杈造型;自2008年以來,06攜行具也在全軍推廣。《裝備》一文中反映的新裝備不會用、不敢用的現象在部分部隊的確存在,軍隊報紙也曾有所提及,但這恰好反映了一個事實,即軍隊的人員建設跟不上裝備的更新。新裝備、新武器,並非下發了事,伴隨的還有習慣的改變、條例的更新以及經驗的摸索與總結。此外,裝備的配合也和作戰體系的發展有關,例如軍迷很關心的防彈衣,除了科研水平、經濟實力,也和軍隊機械化進程有關,讓一只騾馬化的軍隊全面裝備防彈衣,只會成為負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