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機器人作戰以減少人員傷亡並不是什麼新鮮事。早在上世紀30年代,蘇聯紅軍就曾試驗“遙控坦克”。二戰期間,德軍先後製造了數千輛遙控戰鬥車輛用於掃雷和爆破,這種遙控車輛實際上就是機器人裝備。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出於對制勝和“零傷亡”的雙重追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軍事強國一直在積極研發各種新型智能機器人,以代替或輔助人類執行作戰、偵察等任務,相繼出現了地面、空中、水下和空間軍用機器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目前軍用機器人已成為多學科、多領域、各種技術有機融合的現代智能武器系統。
2002年,美國國防部同意由戈登·約翰遜牽頭展開“無人戰爭效應:讓人類避開戰爭怪圈”項目的研究,從而使軍用機器人的研發與實戰運用步入了快車道。到2007年,美軍已經有超過5000個機器人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戰場部署。2013年3月,美國發布新版《機器人技術路線圖:從互聯網到機器人》,闡述了包括軍用機器人在內的機器人發展路線圖,決定將巨額軍備研究費投向軍用機器人研製,使美軍無人作戰裝備的比例增加至武器總數的30%,未來三分之一的地面作戰行動將由軍用機器人承擔。
除美國外,俄、英、法、德、日、韓等國也正加緊研製新一代智能機器人。2013年,俄羅斯國防部成立了機器人技術科研實驗中心,專門負責領導俄軍用機器人的研發生產,並在兵工廠建立了一座軍用機器人研發實驗室,為俄軍研製多種新型軍用機器人。英國在研製出“鷹爪”“劍客”“神奇眼球”等機器人之後,前不久又利用裝甲車改裝成功“閃電”機器人。素有“機器人王國”之稱的日本,其機器人發展令人矚目,日立、索尼等知名公司都在從事機器人的研發和製造。雖然不能直接研製軍用機器人,但只要稍加改造,民用機器人便可以快速轉化為軍用機器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