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7日電/環球軍事報道,美國“國家利益”雜誌網站1月5日發表文章稱,隨著中國經濟的增長,投資軍事的力度加大,其核武庫的名聲也越來越大。機動洲際彈道導彈(ICBMs)和新級別彈道導彈潛艇的開發,就是北京的核武庫越來越先進的證明。相對於美國和俄羅斯等核強國來說,北京的核力量現代化建設是適度的。北京對開發一個大型核武庫興趣不大,因為其並不認為擁有核武器就能成為一個核大國——北京視核武器為一種嚴格的防禦性武器,因而很少關注核武器的作戰性使用。
文章指出,中國核武政策的關鍵原則是保證“不首先使用”。這從表面上看起來令人欽佩,但同時也說明中國認為核武器沒有通常認為的那麼嚇人。而且,正如傑弗瑞·劉易斯在其新作“紙老虎:中國的核姿態”中提到的,“中國威脅使用核武器攻擊弱小國家就會違背諾言,但這對核力量從數量上占優的美國來說沒什麼強制性的價值。”
歷史和原理
數十年來,中國的大多數國防政策都秉承“人民戰爭”的概念,這是一種戰略性的防禦和戰術進攻作戰計劃,涉及到在用常規部隊和游擊隊消滅敵人之前,先誘敵深入中國內地。在此背景下,對抗中國就要無止境地投入人力,而核武器似乎起不了什麼作用。
實際上,中國早期並沒有興趣打造核武器,毛澤東甚至稱之為“紙老虎”,只是看起來很危險。上世紀50年代中期,在朝鮮戰爭和台海危機的影響下,中國的觀念發生了轉變。在台海危機中,核國家美國保護著台灣地區,蘇聯則對大陸提供核援助。
中國在1964年10月16日首次進行了核武器測試。此次測試的當量為22千噸,幾乎比廣島原子彈的強度超出50%。3年之後,中國首次測試了熱核武器,產生的當量為3300千噸(3.3兆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