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的軍費增長,美國的回應是增加太平洋地區的資源支出,其“重返亞洲”戰略計劃在2020年前將60%的海軍資產轉移至亞太地區。從表面上看,通過軍備集結來淡化中國的影響力看起來是有效的。但是,奧巴馬政府的軍事威懾手段,以及在中國到底是戰略夥伴還是重大威脅問題上的矛盾言論,將會嚴重危及中美軍事合作的前景。無論是奧巴馬對中國在太平洋地區的主張的批評,還是他在2014年8月將中國形容成國際安全的“搭便車者”,這都有賴於“美國霸權”所累積的利益。有觀點認為,中國的軍費開支對太平洋地區的安全構成了重大危險,這種觀點值得質疑,因為有很多人嚴重懷疑中國軍事實力的真實程度和戰爭準備。
如何阻止太平洋衝突
中國軍事力量和意圖的模糊性應該促使美國制定新的、長期的太平洋戰略,而不是繼續實施目前的軍事威懾戰略,目前的戰略只對打擊迫在眉睫的威脅更有效。為了減少太平洋地區爆發衝突的風險,美國決策者應該採取雙管齊下的戰略,在執行現有措施的同時還要進行交互的軍事建設。一方面要同化威懾,合理利用外交手段向中國示好,提升目前的軍事合作,阻止其在太平洋地區的侵犯。最近的氣候變化協議證明中美有團結一致、解決共同問題的潛力,這種合作精神必須要擴展到安全領域。要重新啟動網絡安全工作組,亞丁灣反海盜聯合海軍演習的成功也為中美情報共享提供了基礎,這種機制也應該能適用於反恐與維和任務領域。
要改善太平洋地區的緊張局勢,就要對那些受中國直接威脅的國家加強“重返亞洲”戰略,例如越南和菲律賓。自泰國2014年政變以來,美國停止了對泰國的軍事援助,使得其堅定地轉向了中國,宣布和中國簽訂120億美元的鐵路項目和主要農產品採購交易,這對美國在該地區的影響力是一個打擊。美國應該通過鞏固與越南的戰略合作關係,來制約中國對泰國的友好姿態。最近,越南支持菲律賓挑戰中國在南海的領土主張,這代表著要實現美國目標又向前邁進了積極的一步。近期,日本積極倡議增強與中國存在紛爭的東盟國家的海洋軍事實力,美國還應該在這方面擴展與日本的合作。
近期的事件以及圍繞著中國軍事實力的程度、目的和戰爭準備的模糊性,應該讓美國考慮制定長期的太平洋戰略計劃,通過擴大經濟投資、鞏固聯盟來綜合美國的軍備建設。不過,美國政治圈內的“對華強硬”和“對華合作”兩派之間的持續分歧,表明不太可能在不久的將來呈現出一個連貫的、長期的太平洋發展大戰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