訓練中,蔣佳冀發現,飛行目標在不同高度層,出現在視角的方位不同。為讓飛行員快速確定目標方位,他帶領大家打印出飛機座艙圖,巧妙運用座艙零部件為參照物,估算出敵我戰機相對高度、距離、角度等諸多數據。
“這就是戰術選擇的依據!”蔣佳冀坦言:飛行員要做到“心中有數”,就得把數據化作潛意識,形成條件反射。
在蔣佳冀的團,有句口號叫做“飛行結束也是訓練的開始”。
戰機落地之後,飛行講評室內,飛行員、領航員、電抗人員、機務骨幹悉數列席。數台電腦一字排開,態勢圖、飛參、視頻等數據實時回放。空中的每次攻擊、每個動作都要反覆分析,原理是什麼,數據是多少……
“一小時的飛行,往往要用三四個小時來研究評估,改進的可能不過是幾米、幾秒。”蔣佳冀告訴記者,有時候年輕飛行員不理解:為了幾米、幾秒,這值得嗎?
每遇到類似疑問,蔣佳冀總愛提起那場演習:一名飛行員低空突防時僅僅飛高了5米,就被對方地空導彈 “擊落”。演習結束,飛行員追悔不已:“就差那麼一點點!”
“這一點點,可能就是生死之差。都說知己知彼,百戰百勝,未來戰場上,己是啥?彼是啥?怎麼知?不能憑印象、感覺去判斷,必須用數據說話!”
“體系空戰,爭鋒豈止在天上,‘天之驕子’不僅僅是飛行員。”
“金頭盔”的慶功宴上,第一杯酒應該敬給誰?
蔣佳冀舉杯走向一位少校,這個人,是領航員劉波。
為什麼是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