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報驟然拉響,部隊戰鬥轉進。
負責飛機洞庫開啟的場務連班長郭建華迅速奔向自己戰位。他剛準備按動按鈕,啟動洞庫大門時,一道新的命令傳來:“運用應急方式開啟洞庫大門,主開啟方式改為備用。”
接到命令,郭建華迅速從值班室提出一套自行研製的便攜式洞庫開啟系統,跑到大門邊,卡好位置,啟動自帶的直流充電電源,厚重的機庫大門徐徐打開……
啟動電源就在值班人員觸手可及之處,既方便又迅速,熟悉的保障方式為什麼棄之不用?
時間回到前年盛夏,也是一次戰鬥轉進,就在十萬火急的關鍵時刻,作為洞庫開啟裝置唯一動力的市電突然斷了,幾架戰備值班飛機被緊緊鎖在裡面,無法“出巢”。
情急之下,他們全班協力手工作業,累倒了幾個人才拉開了一點點門縫。
“未來戰爭千變萬化,誰安於現狀誰就可能被淘汰。”現場指揮的站長潘嘉源感慨地說:“還有多少事情,‘做不到’,是因平時‘沒想到’。”
為此,該場站對照實戰標準廣泛查找差距和不足。很快,“野戰條件下沒有起重設備大件航材如何裝載”“野戰條件下彈藥保障如何跟進和快速供給”等一系列問題浮出水面。
隨著便攜式野戰吊裝系統、彈藥野外檢測系統等一個個成果如雨後春笋破土而出,一個個直接左右戰時保障成效的難題迎刃而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