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2日電/圍繞中國主導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亞投行)的跨大西洋爭執講述的是一個警世故事。這場地緣經濟與地緣政治間的最新衝突預示了未來的爭鬥。“後後冷戰”世界所面臨的最嚴峻問題是: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和金融體系能否在大國之間——尤其是美國和中國之間——不斷加劇的競爭中生存下來。按照目前的趨勢來看,答案很可能是否定的。
英國《金融時報》3月26日載文《中國崛起讓分裂的西方驚慌失措》,文章說,當英國單方面宣布將成為北京提議成立的亞投行的創始成員國時,發達國家對於如何對待中國提高其國際經濟影響力的努力的分歧變得一目了然。此舉惹得白宮作出了異常激烈的回應,指責其盟國為了追求商業利益而向中國卑躬屈膝——而這樣的做法對於倫敦來說是有前科的。
中國希望提高自身在國際事務中的影響力,這是毫無疑問的。那麼成立亞投行這類倡議是對現有國際金融規則的顛覆還是補充?西方能夠否決此類倡議嗎?加入是否比抵制更明智?在應對崛起為大國的中國的問題上,老牌強國怎麼在交往和防範之間把握好平衡?
促成英國此舉的與其說是地緣政治考慮,倒不如說是經濟機會主義;華盛頓的憤怒反應不僅反映了官員的束手無策,同樣也是經過深思熟慮後的判斷。地緣經濟一直在驅動著地緣政治,但是在大西洋兩岸的決策體系中,人們極少意識到這一事實。政策仍然是躲在地下室裡制訂出來的。
英國宣布這項決定的幕後推手是喬治•奧斯本。這位財政大臣以重商主義態度對待與北京的關係。美國或許是英國最重要的盟國,但是英國的經濟處於困難中,而在奧斯本的心目中,中國是世界新興經濟力量。政府的目標是成為中國的優先夥伴,最重要的是保證倫敦成為中國尋求金融服務時的首選之地。
英國的機會主義讓美國手足無措。美國財政部和白宮經濟團隊知道歐洲國家對亞投行採取了與之不同的態度(德、法、意三國步了英國的後塵),但是辯論並沒有延伸至國家安全團隊。發達國家組成的七國集團內部的討論與其說是戰略性的,倒不如說是技術性的。有關中國可能利用亞投行削弱美國的地區影響力的論述因為沒有反對意見而不了了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