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羅斯從蘇聯繼承了1500多家軍工企業以及數百萬的從業人員。冷戰結束,俄國內軍火需求急劇減少,俄羅斯開始採取增加武器出口、賺取外匯的方式,確保其軍工體系的生存及正常運轉。2013年1月,俄羅斯總統普京在俄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表示,對外軍售已經是一種“國家商業”行為。而且,俄羅斯可以將武器出口作為國際政治的平衡手段。例如,在敘利亞問題上,俄羅斯通過向敘方輸出武器的方式與西方博弈,贏得自己的戰略空間和回旋餘地。2013年10月14日,普京在俄對外軍事技術合作委員會的例會上強調,武器出口是俄羅斯的戰略選擇,要堅持向前推進。
政治經濟多要素交融——
軍貿背後體現國家意志
從歷史角度看,私人或非官方的武器裝備交易,自從戰爭出現之後,就從未停止。19世紀下半葉到20世紀初,神秘的軍火商巴希爾·扎哈羅夫,就以向世界各國銷售馬克沁機槍等武器而聞名。而官方性質的世界武器貿易,是隨著工業革命、社會化大生產、世界市場的形成而逐漸興起成熟的。就目前來看,當前世界軍貿有以下幾方面特點。
第一,國家間工業體系的差異,促成了世界軍貿市場的流通。美俄能一直占據世界軍貿的前兩位,背後有他們各自強大的軍工體系作支撐。兩國軍事科技實力強大,軍工企業的規模、產能和研發能力也很強。為了維持國內軍工產業的運轉,兩國在客觀上都需要通過武器生產和出口來獲取經濟以及政治利益,形成“以出口創匯帶動國內經濟”的良性循環。另一方面,世界上其他國家,要麼軍工體系不完整、技術領域存在明顯短板,要麼缺乏工業基礎。這些國家的軍隊要進行現代化建設,武器裝備要進行升級換代,必須通過從軍工技術發達的國家進口武器的方式來解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