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4月9日電/隨著傳統貸款業務走弱,全能銀行模式在中國受到歡迎。該模式正面臨壓力,並被認為已在世界大部分地區衰落。
英國《金融時報》4月6日載文《中國商業放款人擴大投資銀行業務》,文章說,3月,中國四大銀行中有三家發布報告稱,第四季度的收入較前一年下滑,這是2009年以來首次出現這種情況。像其他地方一樣,烏雲正在遮蔽晴空:除了更嚴格的資本要求之外,中國放款人還不得不應對利率自由化以及伴隨著經濟放緩而來的不良貸款上升等問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銀行研究室主任曾剛表示,這種局面正推動銀行尋找其他收入渠道。
他說:“純貸款業務以利率差為根本,但隨著利率自由化,利率差在減小,風險在上升。中介費是另一個收入來源,投資銀行和財富管理是主體。”
在中國,傳統上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之間有嚴格界限。中國禁止商業銀行認購首次公開募股或充當股市的交易經紀人,這些正是證券公司最大的兩個收入來源。
而債券認購、財富管理、併購咨詢和保管服務均成為銀行和券商競爭的領域。
中國證監會3月宣布,正研究向商業銀行發放券商牌照。此舉震驚市場,導致近幾個月跑贏中國火熱大盤的券商股跳水。
分析人士稱,如果監管者批准,商業銀行將迅速占據主導地位。商業銀行的客戶基礎和實體分支網絡讓證券公司相形見絀。
然而,戴蒙所幻想的可以挑戰西方同行的競爭對手仍不可能出現。儘管中國的銀行在資產負債表規模上強於全球同行,但在非借貸業務收益上遠遠落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