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中國海軍潛艇大洋巡弋實彈演練。 |
“龍宮”世界,奧妙無窮,但要想探秘“龍宮”,首先必須解決“龍宮飛鴻”技術難題。
世界海軍史上,日本是最早使甚低頻技術達到實用化的國家之一,早在1929年便建成了佐佐美通信站;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海軍在馬德堡建立了甚低頻通信站;英國海軍也相繼在路格維建設起了發射頻率為甚低頻的通信站。上個世紀五十年代後期,彈道導彈核潛艇問世,為了盡可能提高自身隱蔽性,其通常在大深度游弋待令,甚低頻電波的入水深度已無法滿足通信要求。為解決這一難題,專家根據無線電波頻率越低穿透海水深度越大的原理,提出了超低頻通信方案。該方案用超低頻波來激勵大地與電離層間空腔產生諧振,使電波傳播到全球並實現海水大深度 “龍宮飛鴻”,從此超低頻系統為解決潛艇遠洋隱蔽通信立下汗馬功勞。
據悉,自1985年5月起,美國已先後在太平洋艦隊、地中海、西太平洋及北極冰蓋條件下成功實施對潛超低頻通信系統試驗;繼後,又相繼建起多個超低頻發射台並交付海軍使用。目前,各軍事強國在成功運用該項技術的過程中,一直在努力探索和實現新突破。
藍綠激光 打開信息傳遞之窗
陽光照射到寧靜的水面,美不勝收。我們知道,海水呈現藍綠的顔色,是因為海水吸收了光譜其他色光的緣故。
早在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便率先發現了“海水窗口”,他們巧妙利用一定波長的藍綠激光,可由衛星或飛機中繼,為潛艇實現“龍宮飛鴻”開辟了嶄新途徑。
外軍試驗表明,潛艇在水下700米深左右可接收到激光信號,而在多雲的白晝及夜間則不到600米。在1984年一項試驗中,戰鬥機攜帶功率1瓦的激光器發送每秒數千比特速率信息,被水下300餘米的潛艇接收到,且接受時潛艇航速不受限制。可見,激光通信具有穿透海水能力強、數據傳輸水平高、方向性好、設備輕小且能夠抗截獲、不易受核輻射影響等特點,因而為對潛通信帶來了新的希望。
但同時,人們也發現了它的致命缺陷:必須借助高空飛行的衛星或飛機,一旦衛星和飛機被擊毀,藍綠激光通信系統即會癱瘓,且激光通信也難以達到“以點蓋面”,所以各國又開始了對潛通信新的探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