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指針”使日本更具軍事進攻性
“15指針”共分8節內容,其中,第三節到第七節是核心,分別對日美同盟體制調整、保衛日本安全、地區與全球安全合作、太空與網絡空間合作和日美雙邊合作的範圍、分工、合作方式與行動樣式等進行了詳細規定。總體來看,與“97指針”相比,其主要調整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合作空間與領域大幅拓展。“97指針”提出了平時、“日本有事”和“周邊事態”3種合作時機。儘管在“97指針”出台後,日本政要一再強調所謂“周邊事態”並非地理概念,而是著眼於事態的性質,從而為日本聯手美國干預地區乃至全球安全事務預留了空間,但實際上其適用範圍大抵沒有超出日本周邊。而“15指針”則開宗明義地指出,美日間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將突出強調同盟的全球化屬性,並將“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視為保衛日本安全的範圍之內,這顯然是將日本的安全視角延伸至了全球任一角落。此外,在美日安全合作領域方面,從傳統的空中作戰、海上作戰、反潛作戰、反導作戰、後勤支援等到太空網空合作,再到裝備技術與情報合作,可謂全維立體、無所不包。
二是合作機制與行動樣式更加充實。經過長年的合作探索,美日間已形成了體系化、層級清晰的安全與防務合作協調機制,包括首腦會談、防長會晤、2+2會談及其下設的防衛合作小組委員會和共同計劃研討委員會、政府有關省廳局長會議及其下設的協調機構、日美聯合委員會、日美政策委員會、聯合協調組、日美聯合協調所等。“15指針”提出要構建“無縫、強力、彈性、高效”的同盟協調與聯合應對機制,這或可視作日美未來軍事一體化的總體圖景。在具體行動樣式上,“15指針”較“97指針”明顯豐富了許多。在平時合作中,其行動樣式包括:情報收集、警戒監視與偵察、防空反導、海洋安全維護、裝備設施防護、訓練演習、後勤支援和設施共用等。在日本遭受安全威脅時,其行動樣式包括:撤僑行動、海洋安全維護、難民處置、搜索救護、基地警備、後勤支援、設施共用等。
三是美日合作分工更加明晰。“15指針”對於美日兩國在每一種行動樣式中的責任分工都進行了明確,其中,最大的變化就是對日本自主遂行的作戰行動進行了相當清晰的界定。如在日本遭受武力攻擊時,“15指針”就在“作戰構想”中,對制空、反導、制海、地面和跨域等5種行動樣式中的自衛隊作戰任務均明確冠以“自主實施”的行動原則,而美軍則只是“對自衛隊的作戰予以支援,實施彌補自衛隊戰力不足的作戰”。不難發現,上述作戰行動的最大特點便是攻防一體。作為專事“守勢作戰”的自衛隊而言,自主遂行這些作戰行動顯然有悖於“專守防衛”的原則。此外,在“15指針”中,儘管通篇未曾見到集體自衛權的字眼,但在其眾多行動樣式中,特別是在所謂“日本以外國家遭受武力攻擊”和“地區與全球合作”中,日本自衛隊究竟會遂行何種作戰行動,則更是值得世人關注的焦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