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想不到的任務
隨著器材裝備的逐步完善和潛水技術的提高,潛水員死亡事故已經降低到極限。但長期水下執行任務,仍使關節炎、腰背肌肉損傷成為常態。
海軍潛水員並非一般所說的“蛙人”。後者通常指在海軍陸戰隊中擔負水下偵察、爆破和執行特殊作戰任務的部隊。事實上,“蛙人”並非一個軍事術語。與之相比,海軍潛水員需要掌握更為複雜、多樣的專業潛水技能,有時根據任務需要也攜帶水下武器,但多數時候主要執行援潛、打撈和防險、救生任務。
海上防險救生支隊政委劉長敏大校告訴本刊記者,即便沒有潛水任務,潛水專業的官兵也要定期進行高壓氧艙加壓和水下適應性訓練,完成大綱規定的訓練科目。
這個中隊平均每天訓練超過7個小時,一半以上的時間在水下,每周進行一次夜潛。
典型的訓練內容是:把海底作業工作台從固定位置浮懸於海水中間,在浮動搖擺狀態下,訓練電焊、切割、堵漏等技能——以便最終能夠在潛水艇、軍艦等出現破損、沉沒等情況時進行救援。
為了強化耐寒抗凍,一些訓練安排在水溫最低的1~3月進行。為提高作業效率,他們一般配備比較薄的手套,通常在十幾分鐘後就有可能出現凍傷,再次下水時鑽心地疼。
“潛水任務通常是單兵作戰,必須有過硬的技術和技能。”機動救撈中隊中隊長譚鵬說。海軍潛水員還執行過各種常人意想不到的任務。
1984年,山西晉城發生煤礦透水事故,礦工在井下被困,北海艦隊的潛水員奉命救援,潛進伸手不見五指的巷道時,煤層仍在不斷塌落,砸得頭盔嘭嘭響。
執行該任務的潛水員拖著供氣管,甚至推開了一輛礦車,最終打開一條通路。
他當時身穿近80公斤重的潛水服,拖著100多公斤的供氣管,在3米深的水中幾乎爬行前進,180米用了4個多小時,最終昏倒在巷道中。後方戰友拽信號繩和供氣管才把他救出。
後來潛水員兩人一組,其中一人專門拖拽供氣管,終於將食物和清水送達被困礦工,使15名礦工獲救。
另有一次河南信陽市南灣水庫一艘200噸的抽水泵船被大風刮沉,導致水庫無法正常排水,當時該市20多萬居民的生活用水受到嚴重影響。信陽市政府先後找到幾個打撈機構,均因對方索價過高等原因,未能達成協議。
北海艦隊21人的打撈小分隊用時40多天、306小時,先後下潛157人次,終於將泵船打撈出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