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需求放緩、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和產能過剩,中國的中小制造商很難保持競爭力。 |
中評社香港6月26日電/中國在過去20年崛起為世界工廠在很大程度上有賴於其小型制造業城鎮,在這些城鎮有數百家、甚至數千家專門生產某種產品的工廠,同時源源不斷的廉價農民工也為這些工廠提供了支持。然而,此類小工廠現在面臨著巨大的壓力,因為隨著需求放緩、勞動力成本日益上升和產能過剩,它們很難保持競爭力。
英國《金融時報》6月26日載文《中國中小型工廠轉型維艱》,文章說,英國《金融時報》旗下研究服務部門“投資參考”(FT Confidential Research)最近對中國13個城鎮的48位中小工廠企業主展開調查,揭露出這些工廠面臨的壓力。中小規模的工廠指的是員工人數在20至2000人,年收入在2000萬元人民幣至4億元人民幣(320萬美元至6440萬美元)的工廠。
其中一半以上(55.6%)的工廠企業主表示他們今年第一季度收入沒有增長或者出現下滑。利潤增長也出現停滯,只有42.2%的企業主表示淨收入增長。
這使得工廠企業主們將調整業務作為重中之重,因為他們很難在一個競爭日益激烈的環境中維持運營。
四分之三的受訪者(77.8%)在過去兩年裡進入了新的業務領域。盡管一些工廠將業務延伸至本行業的上下游,但其他工廠則進入了全新的領域。近三分之一的受訪者(28.9%)投資於其核心業務以外的新領域,還有4.4%的受訪者完全退出過去的業務,轉向新的行業。
其他受訪者則在調整銷售模式,或者投資於自動化以提升生產率。
然而,技術工人短缺、借貸成本高企再加上知識產權保護不力讓轉型變得很艱難。40.5%的工廠企業主表示,知識產權保護不力是阻礙創新的頭號因素,而認為獲取信貸和技術工人短缺是阻礙創新頭號因素的企業主比例均是35.7%。這造成了一個難題:工廠老板不願投資於研發,即便他們認識到,創新對他們的生存至關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