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秋天,一種高強度、韌性好、耐腐蝕的新型鋼材,因焊接難度大,連續幾十次試驗都出現細微裂紋。
“哪怕豁出性命,也要啃下這塊硬骨頭!”軍代表和工廠技術人員一起,攜帶著幾百斤的鋼板、焊機、焊條,北上沈陽、齊齊哈爾做焊接試驗。
東北隆冬,滴水成冰。他們每天淩晨開始試驗,不同溫度試驗,一做就是幾十次甚至上百次,每次都要在刺骨寒風中連續作業四五個小時。在長達一個半月焊接試驗中,軍代表采集了上萬組數據和樣片,對每一組數據進行計算、分析,對每一塊樣片進行解剖和探傷檢測。
冬去春來。凝聚著軍代表和課題組心血的3本《焊接施工工藝》送到了專家手中。鑒定會上,50多名冶金專家做出相同結論:新型鋼板焊接試驗研究成果填補了國內空白,“風險鋼”成了提升戰艦性能的“保險鋼”。
胸懷報國志 舍身赴偉業
那年,正值某新型艦艇建成之時,軍代表侯秉龍接到了退休命令。這位在海軍裝備戰綫默默奮戰了30多年,監造了數十艘戰艦的功勛軍代表,舍不下奮戰了大半輩子的工作崗位,接到命令第二天一大早,就找到代表室領導,懇請留下來。
幾天後,艦艇做高速航行試驗,按要求艦艇主機必須滿負荷高速航行到足够時間才能過關。主動提出參加這次隨艦驗收的侯秉龍拿著秒表,在高達40多攝氏度的主機艙內仔細觀察著。
就在離規定試驗時間還差5分鐘時,有人宣布試驗成功。侯代表不答應了:“高速航行檢驗的是戰艦的機動性能是否過關,事關未來戰爭勝負,試驗時間一秒都不能少。”侯代表一番嚴肅的批評,說得大家心服口服,最終促成“高速航行試驗”再來一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