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船廠內的國產型“野牛”氣墊登陸船。 |
“野牛”氣墊登陸艇設計原型是蘇聯在20世紀80年代設計制造的1232.2型“Zubr”,北約代號“歐洲野牛”,由位於聖彼得堡的阿爾瑪茲造船廠與烏克蘭克裡米亞半島的大海造船廠負責建造。1982年,首艘“歐洲野牛”開始建造,三年後完工,首航暴露出的許多問題在第二次改進中得到了解決,1986年再次進行試航測試,兩年後通過國家驗收。“野牛”氣墊登陸艇的設計與建造始於蘇聯解體前的十年,這也是蘇聯末期為數不多的“怪物裝備”,由5台燃氣輪機驅動3台風扇,另外兩台負責向下鼓風以形成空氣墊。
“野牛”全長達到57米,兩側舷寬達22米(美國海軍滿載排水量超過9000噸的“伯克”級導彈驅 逐艦的艦寬也只有20.4米),寬大的艦體賦予了“野牛”巨大的內部空間和甲板面積,最大運載能力超過130噸,典型配置為3輛40噸級的主戰坦克或8輛制式BMP2步兵戰車,如果全部用於運送人員的話,可將一個營級規模的部隊投送到500千米外的島嶼上,最大航速超過60節,適於4級海況,全艇具有良好的防核生化打擊能力。在武備方面,“野牛”氣墊登陸艇主要使用位於前甲板的兩座6管AK-630近防炮與22管火箭炮實現對陸和對海的火力覆蓋,此外還裝備了便攜式防空導彈,以對付低空飛行的空中目標,前甲板位置安裝了防護裝甲,可抵禦班用機槍或者榴彈炮破片。
“野牛”登陸艇極大提升了蘇聯海軍的兵力投送能力, 不僅可以運送部隊進行兩栖登陸作戰,而且還可以執行掃雷、巡邏等任務,但兩栖登陸作戰仍然是其主要作戰方向,這也是氣墊登陸艇最能發揮優勢的地方。蘇聯在公開場合第確次展示1232.1“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時就引起了北約的極大關注,其最大排水量超過320噸,可以50節的航速運載超過70噸的作戰裝備,典型的登陸配置為2輛T-62型主戰坦克,坦克裝備了115毫米滑膛炮,可發射高爆反坦克彈、穿甲彈等,在搶灘登陸作戰中可提供較強的火力支援;還有一種配置為4輛PT-76兩栖坦克,可作為灘頭攻堅作戰的主力,該型坦克也是我國63式坦克的設計原型之一。“鸛”級大型氣墊登陸艇讓歐洲國家的岸防形同虛設,配合米-8直升機構成了新的立體登陸模式,為後來氣墊登陸艇的發展樹立了標杆。
氣墊登陸艇的原理和設計最早來源於英國和蘇聯,這兩個國家是氣墊船研發的鼻祖。早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蘇聯科 學家齊奧爾夫斯基、列夫科夫就公布了早期氣墊技術的研究成果,而英國人在20世紀50年代研制了第一種氣墊船,并成功進行了橫渡央吉利海峽的航行,耗時2個小時,這對當時的海上航運是個巨大的利好消息。氣墊船的原理有別於傳統的排水型船,可將鼓風氣流送入船底,在船體與水面之間形成氣墊,而周圍的圍裙則將氣墊約束住,從而通過風扇推動氣墊船前進。阻力減小就意味著氣墊船的航速獲得了極大提升,早期的氣墊船航速已經大於50節,“野牛”氣墊登陸艇的航速則達到60節以上,這對登陸作戰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除了航速優勢外,氣墊船還具有一定的越障能力,艇體被空氣墊托起,可在沼澤、淺水、河口等特殊地形上行駛,延伸了任務覆蓋面,以“野牛”為例,它可越過1.6米高的障礙或者水墻。氣墊船的特點使其非常適合於搶灘登陸、奪島作戰,尤其是在那些沒有碼頭、暗礁遍布的島嶼地域,全墊升氣墊船幾乎暢行無阻,甚至連布雷區也無法阻止其自由通過,優異的適航性使得全球超過70%的登陸場都可進行水平登陸,極大拓展了登陸作戰的戰術應用,因此受到各國海軍重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