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2日電/此次習近平主席訪美的重要成果之一是雙方同意繼續努力構建中美新型大國關係。如何來實現這個目標?筆者認為,首先當做的是美國要反思“亞太再平衡”戰略是否明智。自從美國推行這一戰略以來,東北亞地區的國際關係出現了某種程度的緊張。美國的一些戰略家可能認為,壓縮中國的影響力增強了美國的優勢,“亞太再平衡”戰略正在奏效。事實上,這是一種戰略迷思。“亞太再平衡”戰略的理念與世界發展潮流相悖,美國更需要“心態再平衡”。
《環球時報》發表文章稱,首先,中國的崛起不是偶然現象。一個擁有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國家選擇和平發展道路,追求民族復興,建設小康社會,是再正當不過的事情。有什麼理由去阻止?又怎麼阻止得了?隨著中國國力的增強,它對東北亞、乃至全球事務的影響力也比過去更大。對這樣正常的事情,美國何需深感不安?
其次,多極化是一種全球性趨勢,有著深刻的國際政治背景。中國的崛起是世界格局向多極化轉變的組成部分。可以說,是多極化趨勢為中國提供了發展機遇,而不是中國的發展催生了多極化格局。遏制中國的崛起實質上是在遏制多極化的發展,這顯然是無法實現的。
第三,冷戰結束就意味著以意識形態劃線,將中國的崛起看作“威脅”的理由不複存在。在這種情況下,要讓冷戰時期的盟友都集合到自己麾下,共同遏制中國的發展,以恢復昔日的“戰略平衡”,就很難做到了。中國的發展也為這些國家帶來了實實在在的利益,而不是莫須有的“威脅”。當維護美國的霸權地位與維護自身國家利益發生矛盾時,美國的盟友們會選擇後者,而不是前者。
第四,所謂“亞太再平衡”,說穿了就是“亞洲再平衡”,或者說“東北亞再平衡”,即在上述區域和次區域壓縮中國的影響力。在全球化環境中,亞洲國家不存在排斥美國參與本地區事務的想法,始終視美國為不可替代的重要參與者。這一點,作為唯一超級大國的美國應該有充分的自信。但在亞洲和東北亞事務中,凡事都要由域外國家美國來當領導者並不現實,這是國際政治民主化發展的必然結果,而不是什麼“實力的失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