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27日電/德國、法國駐華大使26日聯名在人民日報上撰文,並且打出標題“德法是中國在歐盟的核心夥伴”。兩國大使寫這篇文章的緣由是德國總理默克爾、法國總統奧朗德將於本周和下周先後訪問中國。由於他們的訪問緊跟著英國盛情接待習近平主席,並宣布同中國進入“黃金時代”,這種時間上的巧合鼓勵了輿論的一種聯想:德法在與英國競爭同中國的友好及合作。
中國人當然不應當陶醉在被歐洲大國競相交好的優越感中,中國同歐洲的關係遠非像這幾次高訪密集出現(荷蘭國王威廉·亞歷山大正在中國訪問)給人的印象那樣簡單。不過與2007、2008年德法領導人帶頭會見達賴時的情形相比,今天中國在中歐關係中的主動性有了歷史性變化。英法德領導人在半個月時間裡先後與中國領導人在正式訪問中見面,這的確有一些“巧合”之外的東西。
《紐約時報》等美國媒體不斷斥責、嘲諷歐洲國家為同中國發展關係而“放棄原則”,減少、回避就人權之爭批評中國。全世界都看得很清楚,美國人的不爽和憤怒有相當一部分源於他們無法克制的嫉妒心。歐洲以比華盛頓大得多的決心發展對華關係,如果把世界看成一個零和格局,這會帶來後者多重的失落感。
然而如果中國因為新局面的出現而洋洋自得,那麼我們自己的對歐心理就會變得脆弱。美歐關係沒有那麼糟糕,英法德對同中國合作的競爭也未必就像這兩天媒體談論的那樣絕對。中國同整個西方的關係仍隱含著種種變數,我們的主動性並不牢固。
因此中國需認真對待歐洲的每一個大國,英法德都“很重要”,它們都有一些能稱為“最”的資本。對它們競爭發展對華關係,我們不能太當回事。應把它們各自都當成“唯一的”,以厚禮相待,給予大國之尊。
德國對華出口占了歐盟對華出口的40%以上,中德經貿穩,則中歐合作大局穩。德國視中國為戰略合作夥伴,對其他歐洲國家頗具示範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