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11月23日電/中國正用一種老辦法向高附加值的制造業發起挑戰,這日益威脅到已經被迫應對全球經濟放緩的發達國家競爭對手。
中國的模式是:將許多同類產品的生產商和它們的供應商集中在一個地方。其優點包括:把具有專業知識的勞動力集中起來,通過同一地區競爭對手之間的創新和發展加強它們的競爭力,形成規模經濟。
從生產襪子的諸暨到生產鞋子的溫州,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的許多企業幫助中國成為低端制造業的全球領導者。
現在,一些更複雜的產品的生產正在形成規模——從江蘇無錫的光伏面板到上海的制藥、生物技術和醫療中心,還有中國西部四川省成都的一個計算機、半導體和信息技術中心。隨著中國的“中國制造2025”藍圖讓中國企業十年內在10個產業——包括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還有先進軌道交通裝備和高性能醫療器械等行業——獲得全球競爭力,還會出現更多這樣的現象。
伊士曼化學品公司駐上海高管丹蒂•魯特斯特倫表示:“競爭對手中國來了,我想你可以聽到他們的腳步聲。低估當前中國的創新能力將是一個巨大的錯誤。”這家公司生產特種化學品和纖維,用於從汽車輪胎、擋風玻璃到醫療器械的一切東西。
據匯豐銀行控股公司稱,中國出現更先進的產業集群已經有助於零部件在國內生產,而不是在亞洲其他地區生產。
匯豐銀行亞太區股票策略主管赫勒爾德•範德林德表示:“在中國對供應鏈日益占據主導地位的過程中,先進產業集群的發展是核心。與許多人所想的不同,中國的競爭力實際上在增加。我們可能低估了這一威脅。”
10月份的貿易數據反映了中國在這方面取得的進展。從貿易數據來看,雖然整體出口量比去年同期有所下降,但資本密集型、高科技產品的出口實現了增長。據瑞穗證券亞洲有限公司稱,該月手機出口量增長11.9%,集成電路增長11.2%,而勞動密集型產品——如服裝和鞋類產品——的出口量有所下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