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上海自貿區 |
中評社香港2月29日電/前些日子回中國老家的時候,與童年時代的朋友一起去買東西。看到路過的一家商店裡的衣服就想看看,走過去看到價簽,讓我大吃一驚。本以為換算成日元也就2~3萬日元,結果竟是10萬日元左右。
《日本經濟新聞》2月24日載文《中國仍然貧窮?》,文章說,如果是價值10萬日元的衣服,在日本擺到感覺更好、更高檔的商店裡也絕不奇怪,但這家店絕不高檔,只是一家普通的店鋪。
我吃驚地問朋友,“這個是不是太貴了?”,結果朋友笑著說,“有這種感覺的可不是中國人”。朋友問我:“你猜我身上的衣服多少錢?”我感覺不能說價格太低,於是回答“大概5~6萬日元?”,結果朋友回答說是“15萬日元”。我再次驚訝。她只是普通的女性。普通人在和關系密切的朋友見面這情況下,竟然穿15萬日元的衣服。
中國物價確實越來越高。雖然看到與工資不相稱的昂貴東西,但仍然很暢銷。這是拿高工資的人正在增加的證據。
中國經濟踩下刹車?
中國2008年從投資出口型經濟轉向了擴大內需的路綫。此外,現政府堅持的方針也是重視擴大以消費為中心的內需。國內生產總值(GDP)2015年7~9月比上年同期增長6.9%,自2009年1~3月以來,時隔約6年低於7%,這被日本媒體大篇幅報道。中國的增速只要稍稍下降,就給人經濟或踩下刹車的感覺,但這正是因為到目前為止的增長巨大,在長期持續增長之後,才會給人的感覺。
自從鄧小平推行經濟開放政策的1980年代起,中國一直在非常劇烈地變化。產業結構也從制造業明顯向第3產業過渡,并且從出口大國變成了進口大國。物價逐年上漲,即使是經常去中國的我,也經常感到吃驚。這是因為能以較高價格消費的階層正日趨壯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