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中評社 杜博強攝) |
中評社北京4月14日電(記者 杜博強)北京大學博雅公法論壇“治國的思想方法”4月13日在北京大學舉行,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教授、北京大學中國與世界研究中心主任潘維作為主講嘉賓表示,中國的執政黨應該以民為本,從人民的立場出發,從中國廣大百姓的具體的、眼下的利益服務執政。
潘維從認識論、經濟、政治、社會、執政黨建設五個方面論述了其“治國的思想方法”價值體系。
在認識論方面,潘維主張治國應該以問題導向而非意識形態導向。潘維表示,改革開放前,中國的主要矛盾是溫飽問題,這個問題已經通過改革開放的市場化手段解決得很好了。然而現在的問題是“患不均”,醫療、教育、養老、住房等方面的不平等越來越大,市場化可能是矛盾之源,均等化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
潘維認為治國理政應當以問題導向,做到實事求是。“向往好的市場和法治不是問題,但是如果按照意識形態的藍圖,一天之內推出500、600個頂層設計藍圖的全面改革,可能就有脫離實際的嫌疑了。”
在經濟方面,潘維主張應該強調經濟增長而非經濟改革。潘維解釋說,經濟結構轉型從根本上說屬於市場問題,應當由市場自身來解決,政府不應該將其當做工作重點。他舉例說,國際市場低迷造成國際貿易減少,出口商自然會想辦法升級自己的產品。如果政府通過打壓第二產業來加強第三產業,這種行為是違背市場規律的揠苗助長,也屬於自欺欺人。
“與其來回折騰金融政策、貨幣政策,來回折騰供給和需求這兩個空洞的市場概念,不如去改善經濟基本面,抓住國際原料和能源價格低迷的戰略機遇期,落實一個個能促進公共利益和經濟進步的重大基礎設施項目,消化所謂過剩產能,在人均基礎設施上接近發達國家。”
在政治方面,潘維表示應該強調具體的政策而非泛泛的制度,破除“制度迷信”。潘偉表示,好的制度是從當時當地的環境中“長出來”的,而非人為設計出來的。制度是長久不變的,而問題是層出不窮、隨時在變的,只能依靠更為靈活的政策加以解決。他舉例說,清真食品出問題就有人大代表提出要立“清真食品法”,這會讓法律叠床架屋、十分繁瑣,其結果是法律互相衝突,行政無所適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