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果,紅方早有准備,藍方戰機遠程突襲沒有達到預期效果。演習結束時,導演部對實施精彩對抗的紅藍雙方都給出了“總評優秀”的評價。
讓無形空間的對抗顯形,無論輸贏都有價值
“是對方戰場配置不貼近實戰,才導致我們沒有幹擾成功。”2015年10月,某旅與基地“電子藍軍”部隊進行了一次對抗。對抗失利後,該旅指揮員并不服氣,找到導演部理論。
與傳統演習場上面對面的厮殺、硬碰硬的較量不同,紅藍雙方的電磁對抗看不見、摸不著,裁決起來如果缺乏權威依據,參演雙方很容易對演習結果產生不同意見。
“從幹擾的頻率和強度分析,你們的裝備有幾個功能模塊沒有使用。”“電子藍軍”部隊部隊長丁兆忠,通過數據回放的方式,向參演的紅方官兵複盤對抗開始後,藍方通信節點所在位置、采取的電磁幹擾規避方法以及紅方在實施電磁幹擾中存在的優長不足,甚至細化到天綫如何調整等具體操作細節。
讓無形空間對抗顯形,輸贏才有收獲。作為紅方的某旅頓時服了氣。在隨後的數場對抗中,該旅電磁幹擾能力明顯增強。
翔實數據的背後是基地官兵的辛勤付出。他們依托所屬某作戰實驗室,在軍內率先建立了電子對抗評估機制:對抗過程中采集音頻、視頻、通信信號等數據信息,對抗結束後匯總到訓練數據評估中心,通過專門的算法推算出參演雙方的幹擾和抗幹擾能力,以及各個時段電磁對抗方案的優缺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