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訓練中心、花園式公寓……寬敞明亮的現代化營區,無聲述說著“以人為本”下的悄然變化,更處處體現著“以戰為先”的不變準則:條條寬闊道路,可讓戰車停到每所兵舍門前,聯通到營門的最短距離;大開間、高舉架、多通道、無門檻的各類庫室,利於物資快速裝卸……
駕馭信息化武器裝備
清晨,一架無人機呼嘯升空,打破了演兵場上的寂靜。
點火起飛、爬升、載荷降……面對憑險而踞的藍軍,靈巧盤旋的無人機悄然對藍軍前沿及縱深目標實施空中影像偵察。
隨著潛伏前沿的偵察尖兵劉海濤嫻熟操作,一組組數據影像實時回傳指揮中心。而後,他果斷呼喚上級空中支援,一舉摧毀了“敵”彈藥陣地。
80多年前,紅26軍創始人之一劉志丹孤立無援、轉戰敵後,憑著勇敢和機智在陝甘大地上留下了“刀槍不入”的神奇傳說,但也曾由於力量有限而面對有利戰機扼腕興嘆。
今天,無形的信息網絡,使“嵌入”戰場的每一個單兵不再孤單。敵情判斷、方案制訂、火力打擊……作戰各個環節全部由信息力支撐,戰爭不再單純是謀略與勇氣的較量,更是科技信息的比拼。
在新型裝甲戰車的電子屏幕前,中士車長孫福龍點開電子地圖,不僅附近地物地貌一覽無餘,還可實時查知周圍動態。“衛星、雷達、熱成像等先進技術給戰車安上了‘千里眼’,就是在夜間,幾百米外的一只兔子,也逃不過我們的‘眼睛’!”孫福龍說。
同為“一車之長”的某型自行榴彈炮炮長周宗前,也有著同樣的自豪和自信:“以前,炮火覆蓋準備的時間,足夠敵人吃一頓熱飯。現在,你要是在百里之外端盆水洗臉,沒等洗完,我們就能讓炮彈落到你盆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