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作戰體系的保障才有力
■王通化
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英軍一艘改裝過的修理船隨編隊出征,在戰爭中先後修復11艘戰損艦艇、進行24項大修工程,為勝利立下汗馬功勞。反觀阿軍,他們從德國引進的2艘現代化潛艇,由於裝備保障跟不上,屢屢貽誤戰機。
這啟示我們:現代戰爭中,戰時裝備保障水平的高低,已成為決定戰爭勝負、影響戰略全局的關鍵因素。信息化戰爭發現即摧毀,傳統的“後台式”保障模式,已不能滿足戰爭要求。裝備保障方式必須要與作戰方式相適應,緊貼戰爭演變脈搏跳動,主動融入作戰體系,方能真正為戰場決勝提供有效依托。
融入作戰體系的保障才有力。當前,一體化聯合作戰指揮體制已經建立,戰區陸軍裝備機關也實現了相應的要素融合和架構轉變,眼下較為緊迫的是裝備保障力量體系的創新構建。西部戰區陸軍裝備部緊貼使命任務,適應新體制創新高原裝備保障模式的做法值得借鑒。在深化改革進程中,相關部門也應主動作為,探索建立適應聯合作戰要求的裝備保障力量體系和運行機制,真正使裝備保障力量、保障資源、保障單元等保障要素攥成“鐵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