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1月6日電/跳出慣性思維的窠臼,用明天的“尺子”量今天的“步子”,火箭軍某基地緊貼實戰抓訓練取得的碩果,折射訓風演風深刻變化——
沿用30年的“規範”告別演訓場
解放軍報報道,山林初秋,夜色漸濃。一場由上級機關主考的全流程作戰檢驗正在火箭軍某旅緊張進行。
“報告!所有參數正常,發射準備完畢!”現場指揮員話音剛落,檢查驗收人員停表一看:某型導彈測試用時,竟然比半年前縮短20%!
戰場態勢瞬息萬變,分秒之差決定勝敗。縮短的20%用時到底是怎麼“省”下來的?
“這還得從‘四化五定’經驗撤下操作大廳展墻說起。”該旅所屬某基地作訓處處長龔鑫向記者揭開謎底——
上世紀80年代,該基地探索總結出“行動隊列化、操作制式化、口令軍語化、工具器材擺放條理化”和“定人員、定位置、定路線、定操作姿勢、定手法”訓練成果。制式的操作動作、整齊的訓練場面,不僅有助於官兵掌握操作要領,還讓實裝操作“看點”十足。一時間,兄弟單位紛紛前來取經。“四化五定”經驗也被寫進基地建設史、掛到操場醒目處,成為一茬茬官兵引為“規範”的傳家寶。
然而,隨著近年來部隊實戰化訓練的推進,不少官兵發現,這套“規範”對戰鬥力的羈絆越來越明顯:“裝備升級了,有些操作口令完全可以省略”“跑位走直線拐直角,看似正規實則浪費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