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19日,景海鵬(左)和陳冬在天宮二號實驗艙向全國人民問好並敬禮。(攝於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大屏幕) |
中評社香港12月2日電/“神舟十一號”宇航員日前從外太空返回著陸,從而結束了中國歷時最長的載人太空之旅。這也給中國迅速發展的太空計劃取得一連串重大成就——包括第六次載人航天、發射新太空實驗艙及首次使用新航天基地——的一年畫上句號。今年,中國還開通了一個世界級射電望遠鏡,凸顯該國日益參與太空科研。專家們說,這些進步確立了中國作為一流太空國家的地位,或許還積累了比別國更強的勢頭——這令科學家們激動,也可能激發別國加速太空計劃。
《科學美國人》11月30日載文《中國在太空領域的大年份,引發激動和猜測》,文章說,中國今年的太空活動似乎多數瞄准早就暗示的目標:載人登月。
美國海軍戰爭學院的瓊•約翰遜-弗裡茲教授說:“中國正日益逼近實現規劃已久的建立一個長期有人駐守的大型空間站的目標。”中國的機器人登月雄心同樣令科學家激動。倫敦大學天體生物學教授伊恩•克勞福德說,若2018年中國首次登陸月球背面成功,“將是另一項重大科技成就,極具教益。”
有人猜測,中國這些活動除了科研還具有地緣政治方面的考慮,就像美蘇在早期太空時代所做的。但克勞福德說:“把中國的活動融入全球太空探索是相當可取的。”也有人說,中國近來的行動可能刺激別國加快太空步伐。登月計劃可能激發美國重訪這個似乎已被遺忘的目的地。
專家認為,從探索近地軌道、月球表面和火星的能力來看,顯然中國的太空雄心不可小覷。短期發展太空能力的成就不同凡響,這是否就是中國的“阿波羅時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