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中國學生。新華社發 |
中評社香港12月27日電/每隔三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就會公布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考試的成績,這似乎成了一種儀式。全球幾十個國家的數十萬學生參與了這項測試,每次美國都會感到抓狂,因為中國學生的成績似乎大幅領先於他們的美國同伴。
美國彭博新聞社12月19日報道《中國學校在失敗嗎?》,文章說,2009年,上海學生的測試成績是如此優異——他們在數學、科學和閱讀方面稱冠全球,以至於奧巴馬總統將其和前蘇聯發射人類首枚人造衛星相比,聲稱美國人迎來了又一個“衛星時刻”,要求立即采取行動加強對教育的投資,2012年也爆發了類似的恐慌。不過,今年的情況讓人感到有些意外。在本月公布的2015年測試成績中,中國學生在數學、科學和閱讀項目上的排名分別為第6、第10和第27位。究竟發生了什麼?
從一方面來說,答案很簡單。參與2015年測試的不僅僅是上海接受精英教育的學生,還包括國內其他地方的學生,這拉低了中國學生的分數。不過測試結果凸顯一個重要問題:中國的教育仍然存在很大的不平等,這會對學校、學生以及整個中國經濟產生深遠的影響。
在中國,受教育機會不平等是一個長達幾百年的挑戰。在過去,大多數中國人住在鄉下,那裡的時間、金錢、甚至對教育的需求都很有限。從上世紀50年代開始,政府開始傾力打造有文化有知識的現代化勞動力大軍,這種努力在很大程度上獲得了成功。從1950年到2001年,中國的識字率從原先的20%提升到85%以上。1986年的時候,政府實行了九年制義務教育,雖然中央政府撥給學校一些錢,但大部分資金是本地提供的,在上海之類的富裕城市,這并沒有問題,不過對農村來說,那裡資金短缺,一些學校甚至無法提供課桌,更不用說書本了。
同時,隨著城市出現大量的就業機會,數以千萬計的中國人離開農村前往城市打工,但他們的孩子無法去城市的公立學校念書。這讓他們面臨兩種選擇:家長可以讓他們的子女入讀當地的“民工子弟學校”,而這些學校往往較差,或者他們可以選擇把孩子留下,交給農村的親人照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