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道稱,1972年中日建交後經過10年蜜月期,1982年因日本歷史教科書問題,中日糾紛開始。另一方面隨著東西方冷戰結束,中美抗蘇陣營失去凝聚力,而日本與美國在上世紀80年代達到高峰的貿易摩擦刺激社會反美意識,同時改革開放出成果的中國又令日本看到經貿“新大陸”,日本國內主張“日本應在中美之間作關鍵第三者”的呼聲常見,並在當時走馬燈式的政權中一再得到回應。
二十一世紀初小泉政權雖在歷史認識上與中國惡化了關係,但其他方面他仍堅持“中國的發展對日本是機遇”的觀點。2006年接任首相的安倍晉三也曾接過“機遇論”,但中國上世紀90年代起快速增長的軍事實力令安倍政權開始警惕,提出與澳大利亞等亞太國家構築“自由民主之弧”的戰略,但當時否認是對抗中國。
2012年12月安倍第二次執政後,正值中國以反日運動加強向日本外交、經貿施壓的力度,安倍政權除了日本每年發表的《防衛白皮書》公開強調中國軍事威脅日本安全,並把“自由民主之弧”的外交戰略升級到日本與美國(夏威夷)、澳大利亞、印度構築太平洋“鑽石安全網”外,伴隨日資撤離中國、社會遠離中國製品和文化等民間趨勢,安倍政權對抗中國的政治意識在各領域擴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