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爭論從塔斯社的報道開始,到聖誕當天趨於白熱化。 |
至於認為引進蘇-35是“逆向民族主義”的,其出發點也不難理解。中國空軍自行研製的殲-20戰機已經開始交付空軍部隊,其大規模量產計劃也已全面鋪開。作為中國第一種,也是全世界繼美國之後首先交付部隊的第五代戰鬥機,該機的性能毫不遜色於全世界最先進的F-22A隱身戰鬥機,在面對各種傳統第四代戰鬥機甚至各種4.XX代的戰鬥機時,更是具備全面的壓倒性優勢。在這種時候轉而繼續向俄羅斯採購沒有那麼先進的蘇-35,看起來確實是有些許不可理喻。
蘇聯/俄羅斯的航空工業作為新中國航空工業成立初期的樣板,在中國航空工業建立的歷史上占據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可以說,上世紀50年代的大規模援助建設工程就是這個航空工業的苗圃,而上世紀90年代開始延續至今的大規模產品技術引進工程,則可以算是一副極好的拐棍,幫助當時的中國在追趕世界先進航空技術水平之時走得更穩。
中國航空工業和中國空軍的發展目標之一,當然是要最終甩掉這一副拐。不過在殲-20剛剛交付部隊沒多久的現在就把拐朝地上一扔,合適嗎?合適不合適,還得看看蘇-35和中國當代航空工業的問題。
毋庸置疑,隨著殲-20戰機的交付部隊以及中國在五代機技術上的全面突破,中國航空工業在戰鬥機領域的最終產品上,已經在綜合性能上超越了俄羅斯的戰鬥機。這直觀地反映在殲-20與T-50兩款五代機所代表的技術水平和研製進度上。不僅如此,殲-20技術所衍生的諸如殲-10B/C/D、殲-11D、殲-16等四代半戰鬥機也已經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客觀地說,蘇-35的航電系統雖然頗有特色,但其以無源相控陣雷達為核心的蘇-35在這一領域可能不占優勢,而在機載武器領域,由於俄羅斯下一代空空導彈研製進展的延遲,蘇-35依舊只能使用上世紀末的那套俄制空空導彈,隨著中國新一代的霹靂-10、霹靂-15等空空導彈的服役,中國在這一領域也將建立起優勢。
但是有一點不能忘了,那就是在對比中國空軍的技術裝備時,必須考慮到武器裝備的進度和中國空軍的規模。殲-20當然好,但產量目前還不大,未來即使全面增產能夠實現,其昂貴的價格和相對有限的產量也不可能讓空軍全面換裝。殲-10D、殲-11D目前還處在研製階段,殲-16則因為機載雷達的問題面臨無法發揮全部性能和修改設計的困擾,目前能夠批量列裝部隊的四代半戰機只有殲-10B/C系列,四代半戰機的產量上又顯不足。中國空軍還有數百架殲-7等著換代,對新裝備的壓力可想而知。但在四代半甚至五代機成為新戰機的主流時,儘管四代半戰機的產量目前也不夠大,但現在繼續生產標準四代機顯然不如裝備四代半戰機明智。蘇-35SK雖然和中國最新的戰機比不占顯著優勢,但和空軍大量服役的殲-10A、殲-11B相比,性能優勢卻是明顯的。在目前的中國空軍裡也是“20之下,千機之上”。加上蘇-35戰機已經在俄羅斯空軍磨合服役多年,差不多已經把新裝備初期遇到的各種問題都解決了,可謂狀態正佳。這也就是一直以來外界分析中國空軍採購蘇-35的一個重要原因,不僅在於補足產能,更重要的是讓中國空軍轉產裝備四代半戰機的過度中不要出現力量的缺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