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抒音:俄軍建立常備部隊的一個主要目的是解決戰備程度不高的問題。調整前,俄軍按戰備等級劃分:第一類是常備部隊,這些部隊人員滿編率要達到戰時編制的80%,武器裝備率達到100%;第二類是簡編和基幹部隊;第三類是戰略預備隊。上世紀90年代,俄軍70%至80%的部隊是簡編或基幹兵團和部隊。“新面貌”改革後,通過改革兵役制度,裁減部隊員額,進行部隊結構調整,換裝現代化武器,俄軍逐步實現部隊的常備化,即不經動員即可在任何戰略方向行動。2009年,先是組建了85個常備旅。2013年,共組建了125個左右常備旅。目前,俄軍仍在進一步推動部隊常備化建設,計劃2020年前在每個軍區組建1至2個完全由合同制軍人組成的摩步旅或坦克旅。
記者:除了提升戰備程度,俄軍力推建立常備型軍隊還有什麼原因?
武斌:建立常備型軍隊是當前世界各國軍隊發展的一個潮流。另一方面,建設常備軍隊有利於俄羅斯解決國土幅員遼闊而兵力相對有限的問題。通過總結近年來爆發的幾場高技術局部戰爭,俄軍認為,其傳統的“集團軍-師-團”體制指揮層次太多,不利於機動和保障,無法有效應對多樣化、低強度的武裝衝突。因此,俄決定實行“軍旅制”:組建模塊化的旅級戰鬥群,根據任務靈活編組成軍級作戰單位,這樣就可減少指揮層級,擴大部隊的戰鬥使用範圍。俄陸軍前總司令波斯尼科夫在接受記者採訪時明確表示,他贊同師是“城市街道上的恐龍”這一觀點,在地形複雜的山地叢林、北方地區和城市地區使用師尤為困難。“新面貌”改革期間,俄時任國防部長謝爾久科夫下令全面撤師改旅,陸軍的體制編制改革全面展開,逐步確立“軍旅制”主體地位。
記者:在“新面貌”改革中,俄軍堅決推進了“師改旅”的工作,幾乎將所有作戰師改編為旅,可是近兩年來,俄軍又恢復了多個師,如何看待這一反覆?
王繼昌:“師改旅”是俄軍“新面貌”改革中的一項重要內容。2008年俄格戰爭結束後,俄軍立即啟動“新面貌”改革,陸軍改革方案就包括全面撤師改旅,進而逐步確立“軍旅制”的結構,建立更適合遠程機動的常備部隊“新面貌”旅。2012年11月紹伊古就任國防部長後,對部分過激改革舉措進行了適度糾偏。一是考慮莫斯科地區的作戰實際,加強首都地區陸上重裝對抗力量,於2013年恢復改革前被裁撤的第2近衛摩步師、第4近衛坦克師原有師級建制。2015年上半年,國防部又以上述兩個師為基礎組建第1坦克集團軍,並對第20近衛集團軍進行了編制調整與員額補充。二是為強化西部地區的軍事力量,俄軍2016年1月決定在西部軍區增加3個師,以應對北約軍事威脅。
改革是一個螺旋式上升的過程,俄軍重新恢復建制的師級部隊,均將按模塊化原則統一編成,與改革前的編成模式有著實質性區別,其作戰能力也將較原坦克師和摩步師有大幅提升。從另一方面看,這一過程也應對我們有所啟示:軍隊體制編制改革不能盲目搞“一刀切”,而應當堅持戰鬥力這個唯一標準,理性分析加試驗論證,才能作出科學的判斷和決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