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3月10日電/近日,某機場薄霧綿綿,停機坪上一架軍用運輸機打開機艙等待裝載。只見3個滿載貨物的航空運輸集裝托盤,不到10分鐘便通過新型航空運輸平台快速進入運輸機機艙,機務官兵迅即完成捆綁定位,以往機艙裝卸載軍事物資靠肩扛人背的情景不見了。隨著我軍大型運輸機物資裝卸平台問世,並與空軍現役所有運輸機完成對接試驗,解放軍航空運輸保障裝備配套建設得到進一步加強,促進了空中戰略投送保障能力生成。
解放軍報報道,據在現場組織指揮的空軍後勤部領導介紹,戰略投送能力是現代戰場聯合作戰的重要支撐,是我軍新質戰鬥力建設的重要內容。要“投”得遠、“投”得快,就必須實現“快裝、快卸”。近年來,在搶險救災、演習演練等重大軍事行動中,我軍航空軍事運輸配套裝卸保障滯後、硬件裝備缺失、作業手段原始、空運效率低下等問題凸顯,制約著部隊戰鬥力提升。為此,空軍後勤部依托空軍勤務學院專門成立“空軍航空軍事運輸保障裝備研發試驗中心”,致力於航空運輸保障模式創新,開展航空運輸保障理論、技術、裝備的論證和研發等工作。
空軍勤務學院圍繞全軍後勤重大裝備體制項目“大型運輸機物資裝卸平台”展開攻關,經過5年不懈努力,成功研製出14噸大型運輸機物資裝卸平台、5噸空運機場裝卸叉車、航空軍事運輸集裝托盤等航空運輸地面保障系列裝設備,系統解決了儲存集裝、地面轉運、機場擺渡、機上裝卸等保障難題。該系列裝設備既能滿足目前我軍列裝的所有運輸機物資裝卸需求,還可將一個建制部隊人員和武器裝備快速投送到指定地域。
據悉,下一步,空軍後勤部將著眼實戰要求,加強數據采集、整理,從人員編組配備、裝備、培訓、飛機和地面裝備對接、現場組織等多方面入手,進一步探索完善集裝化航空運輸保障模式,邁開空中戰略投送保障能力生成的堅實步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