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巴基斯坦瓜德爾港首次向海外大規模出口集裝箱,圖為2016年11月13日,裝載著集裝箱的惠靈頓輪停靠在巴基斯坦瓜達爾港。新華社記者劉天攝 |
中評社香港3月15日電/北京對中國大量的出口利潤進行了很好的投資——世界影響力,像美國那樣在全球各地建軍事基地的戰略不符合中國人的天性。
德國《反向》雜志3月12日載文《投資替代軍事基地——中國買來政治影響力》,文章說,德國和中國有一個共同點:兩國都在對外貿易中獲得了巨大的盈餘。德國人將錢絕大多數放進了企業股東和經理人的腰包,而中國人(多虧了企業國有)則可以期待錢不會被管理層收入囊中——至少進入他們腰包的不像西方那麼多。
因此,相應的,北京也把國庫中大量的美元(和歐元)用於提高自己在全球的影響力——經濟上但也伴隨著政治上的影響力。這意味著:正如人們所看到的,跨國貿易也具有政治影響。不管怎樣,中國人將從海外賺得的大量資金用在實現其“新絲綢之路”夢并在全球建立一個接一個的貿易中心上。一條比歷史上的絲綢之路範圍要明顯大得多的絲綢之路。
然而,借助通過貿易關系以及在全球收購企業而產生的經濟影響,北京也在擴大其政治影響力。這是可以理解的,畢竟迄今為止全球化再加上自由貿易不僅給各大企業(及其股東和經理人)帶來經濟上的好處,也給中國這樣的國家帶來了好處。
眼下中國的經濟政策令北京在多個特別是經濟還比較弱的國家(比方說拉丁美洲、非洲或者是東歐)找到了新的朋友。因為那裡衷心地歡迎中國的資金,這樣它們就可以鞏固自身的經濟地位。而與此同時,對中國人而言則有了一個較為友好有益的政策,畢竟人們一般不會疏遠合作夥伴和投資者。在美國人設立軍事基地并(或)締結跨大西洋協議以確保其政治影響力的地方,中國人在一定程度上通過擴大貿易關系、投資以及收購多種企業的方式為自己“買來”了政治影響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