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鮮核試驗前後衛星對比照曝光。 |
中評社北京3月15日電/正當美韓“關鍵決斷”年度聯合演習拉開大幕之際,有關朝鮮可能於近期在豐溪裡試驗場實施第六次核試驗的消息甚囂塵上。相關報道說得“有鼻子有眼”,甚至說這次核試驗將創造朝鮮“史上最高爆炸當量”。美韓究竟如何判定朝鮮核試驗的規模呢?這些判斷真的准嗎?
環球網報道,韓國《朝鮮日報》13日稱,朝鮮正在準備“歷代最大核試驗”,依據是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朝鮮問題研究網站“北緯38度線”對衛星地圖的分析。該網站主要依據民用衛星隔段時間拍攝的豐溪裡試驗場的影像來評估和預測朝鮮核試驗動向。報道稱,通過比對衛星分別在2016年10月和2017年2月拍攝的同一地點照片,可以發現豐溪裡北側坑道入口附近的土堆明顯變大,尤其長約100米、寬約40米的土堆頂部越來越平坦,證明土方堆積量甚大,這間接表明朝鮮在2016年9月進行第五次核試驗以後,一直為進行新的核試驗而持續挖掘更深更大的坑道。
2006年10月,朝鮮就是在咸鏡北道吉州郡豐溪裡實施了震驚世界的首次核試驗,此後朝鮮又在此持續修建更多的觀測所、地下坑道等設施。報道稱,鑒於坑道上方有厚度800米的萬塔山岩層,最大可承受28.2萬噸TNT當量的爆炸。考慮到朝鮮新坑道掘進作業如此龐大,美韓預測朝鮮新一輪核試驗當量將創下歷史新高。
豐溪裡的核試驗坑道是蝸牛型,與20世紀50年代美國修築的核試驗坑道相似,這種設計可緩解核試驗帶來的衝擊波,讓試驗場能重複使用。美軍衛星發現,每次核試驗結束後,朝軍都會進行修復作業,以備下次使用。
隨著航天偵察、電子偵察的技術提升,提前預知某國地下核試驗也成為可能。就以往對策看,美韓監視偵察朝鮮豐溪裡核試驗場是否有異動,通常集中在三點:一是由於實施核試驗易遭國際社會譴責和制裁,因此核試驗前,朝鮮會召開外交安保會議商討對策;二是豐溪裡周邊駐軍提升戒備,防範敵機實施“外科手術”式打擊;三是核試驗坑道周邊渣土出現異常變化。朝鮮地下核試驗所需坑道通常長150米,為確保安全,核試驗前要對坑道回填。而回填所需的碎石變化,成為監測是否即將核試驗的征候,一旦回填完畢,則表明核試驗在即。由於相關測量儀器不能在坑道內放置太久,韓國國家級研究機構的專家曾表示:“在坑道內布設測量儀器後,通常會在兩周內進行核試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