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段
首先,這也不是印度第一次告“洋狀”了——1998年印度核試驗時,印度前總理瓦傑帕伊就曾寫信給克林頓,稱“中國威脅”導致了印度要發展核武器。
這次呢?難道是莫迪為了採購美國的先進防務技術和設備,特意釋放出“中國威脅”,也讓特朗普看到印度在亞太區域內具有平衡中國的價值嗎?
如果是這樣,莫迪訪美似已達到目的。兩國發表的《聯合聲明》重申了美國對印度的戰略定位,稱印美緊密的夥伴關係是這一地區和平與穩定的核心(central)。美國仍將支持印度早日成為核供應國集團、《瓦森納協定》、澳大利亞集團的成員,重申美國支持印度成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
同時,特朗普承諾維持奧巴馬時期與印度的高水平防務合作,承認印度是美國“主要防務夥伴”;出售給印度的22架“捕食者無人機(Predator Guardian drones)”,是美國的北約盟友才享有的“待遇”。
如此看來,莫迪訪美已經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也該在這一問題上收手了。但是,為什麼仍舊沒有撤兵呢?
另一種猜測:莫迪試圖將中印邊界問題的談判路徑按照印度的期待來進行。畢竟,2015年訪問中國時,莫迪就兩次提及要澄清實控線:“我認為,澄清實際控制線將大大有助於我們努力保持和平與安寧,請求習主席重啟澄清實際控制線的停頓過程。”
然而,中方卻認為,雙方應該尋求“綜合性的舉措來控制和管理邊界以確保和平和安寧,而不是必須只有靠澄清實控線這一舉措”,雙方“可以嘗試達成關於邊境行為準則的協議”。
第三種猜測則具有一定程度的“陰謀論”色彩:難道印度要重演吞並錫金的故事,把不丹發展為下一個“錫金邦”?——當年吞並錫金的方法是,先找個由頭,讓錫金國內的反印(或親中)力量暴露出來,後借機以保護錫金的名義,把印度軍隊開進錫金,逐步清除掉反對勢力,最後再通過錫金議會投票表決,“自願”加入印度,實現錫金滅國的“願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