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駕馭運-20,不僅要轉技術、轉管理模式,還要轉理念,說白了就是‘換腦’。”過去一年裡,他曾多次拜訪運-20電傳操作系統設計者、我國飛控專家高亞奎。“‘鯤鵬’顛覆了許多過去的觀念,豐富的經驗反而會成為掣肘,改裝的過程無異於修了一個學位。”他說。
如今,該團已經進入接裝改裝的“提速期”和大項任務的“衝刺期”,飛行員們經過幾百個小時的飛行累積,對運-20的飛行特點更加熟悉,在飛機的控制性、精准度、慣性掌握等方面都取得長足進步。
但對於該團官兵來說,能飛是遠遠不夠的。5月下旬,面對地表丘陵起伏、低空能見度較低、氣流擾動多變的複雜情況,飛行員張雨和戰友密切協作、精准操縱,駕駛運-20飛機準時抵達任務目標上空,成功完成多機型低空模擬空投任務。
然而,這名80後飛行員在第一次實戰化模擬訓練中就遭遇“走麥城”。“大側風干擾!雷達發現前方20公里處有濃積雲!二號發動機超振!”短短20多秒內,模擬執行任務的張雨連續遭遇3個突發險情。
以往張雨擔任的是多人制機組的機長,隨時可以求助身邊的空中通信員、領航員和機械師,而在運-20的駕駛艙內,遇到特情需要機長迅速判斷、獨立處置。
接下來的幾分鐘,準備不夠充分的張雨手忙腳亂。最終他因躲避雷雨區和處置發動機特情忽略空地態勢觀察,誤入“敵”地面火力封鎖區,被考核組判定為“任務失敗”。
考核失利讓張雨感到了深深的本領恐慌。同樣,這也成為運-20列裝後,該團所有飛行員面臨的最大挑戰。
“能飛”不是目的,“能戰”才是方向。在該團組織的一次實戰化訓練規律大討論活動中,飛行訓練實戰背景設置單一、空中配合協同演練較少等問題被擺上桌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