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 |
中評社北京8月9日電/把脈中國經濟,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轉型的思路並不僅僅是激活“舊動能”,更是培育“新動能”
“中國經濟又讓苦惱焦慮、喋喋不休的否定論者失算了”“‘世界經濟引擎’的後勁依然充足”“我們必須擁抱世界,特別是中國”……這段時間,隨著中國二季度經濟數據“浮出水面”,西方不少學者和智庫媒體紛紛發表文章,積極評價中國經濟的韌性和基本面。西方對中國經濟的“再發現”,也充分說明,“中國錨”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信心。
每個人都希望在不確定的時代尋找到確定性。相比於“陰霾籠罩”的世界經濟,穩中有進的中國經濟,確實堪稱是一道亮麗的風景線。從經濟增速連續8個季度保持在6.7%—6.9%的區間,到工業增速創下2015年以來最好水平,再到就業形勢持續向好,穩定的增長、結構的優化、“含金量”的提升,令外媒一再驚嘆,“中國充當了市場的穩定之錨”。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科斯說過,經濟學者要從“黑板經濟學”回到“真實的世界”。站在遠處,用“望遠鏡”遙望中國,多少還顯得有些隔閡,走進中國人真實的生活世界,用“顯微鏡”觀察正在發生的變化,可能會有更為深刻的感觸。掃碼進店、自動買單、沒有收銀員的“無人超市”,可以隨意摘掛的“壁紙電視”,能夠實現“一鍵感應”的智能家居……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產業、新應用,正從紙上概念加速變成現實,“飛入尋常百姓家”,在為中國人民帶來更加方便、快捷、新鮮體驗的同時,也在革新著我們的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身處中國的國外友人不禁感慨,“一離開中國你就會覺得自己落伍了。”百姓的生活,是經濟最直觀的晴雨表。微觀生活中的變化,折射的正是穩中向好的中國宏觀經濟:“轉”的進程在加快、“新”的態勢在顯現、“活”的氣質在提升。
時間總會給懷疑以最深刻的解答。幾年前,中國大力推行“互聯網+”行動計劃之初,很多西方學者或多或少還在懷疑:僅靠對傳統產業的改造升級,中國經濟源頭能否“再注活水”?當“掃碼即開”的共享單車遍布街頭,當“復興號”馳騁於京滬高鐵,當中國的家電企業實現從賣產品到提供智能裝備的“蝶變”,再次把脈中國經濟,他們或許能更清晰地看到:中國轉型的思路並不僅僅是激活“舊動能”,更是培育“新動能”。正如《華爾街日報》所評價的,“中國曾經以廉價勞動力聞名於世,現在它有了其他東西來貢獻給世界——創新。”不斷播撒下的創新“火種”,正成為中國奇跡“第二階段”的新動能。從這個角度而言,中國經濟增速一度放緩,與其說是動力不足,毋寧說是新舊動能轉換下的主動調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