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0月17日電/日前公布的美聯儲議息會議紀要表明,美聯儲官員們對“年底前是否需要再度加息”出現較大分歧,核心在於對未來通脹形勢的判斷。這是一種變化,從過去幾乎沒有什麼分歧變成“出現分歧”。
從數據看,目前美國物價水平正在承受向下的壓力,這對美聯儲的加息決定當然會產生根本性影響。因為美聯儲把CPI目標設定在2%,所以,如果未來通脹預期不是上漲奔向2%,而是相反,那美聯儲加息的動力勢必大打折扣。美聯儲一些官員認為“這樣的情況是暫時的,是受到偶發因素影響”。但會議紀要顯示,部分與會者表示擔憂,他們認為:“今年通脹率保持低位的局面可能反映出更持久因素的影響。”其實,這種擔憂不是沒有道理的。
首先,如果我們認為“供求關係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決定價格走勢”的話,那問題應當是:這個世界大類商品的供求關係到底是供大於求,還是供不應求?結論恐怕不用多說,筆者認為,至少是“供大於求的品類占據主導”。
其次,影響物價的還有貨幣因素。所有人都認為美國濫發鈔票,最終一定導致物價暴漲,這也是美聯儲試圖讓貨幣政策回歸正常的關鍵原因。但殊不知,影響物價變動的主要不是貨幣,有可能是“信用”,是“杠杆”。經濟學家向鬆祚先生就做過大量實證研究,他的結論就是:不是通貨膨脹拉高物價,而是信用膨脹拉高物價。如果他的研究結論是正確的,那恰恰可以解釋“為什麼這些年發達國家‘濫發貨幣’卻沒有引發物價暴漲,反而是世界長期徘徊於通縮之中”,因為“全球性商業信用收縮”,信用膨脹的部分只是政府信用。金融危機之後,美國貨幣乘數從接近9倍的水平下降到不足3倍,這實際就是商業信用萎縮的表征。
所以,請不要見到“超發貨幣”就立即聯繫“通貨膨脹”。經濟學理論非常明確地告訴我們:從貨幣投放到物價上漲,中間必須經歷一個重要的環節——需求旺盛。但是,當今全球經濟學家都在討論一個問題:貨幣政策效能還有多高?為什麼提出這樣的疑問,因為經濟學家發現,大規模的貨幣投放,並未有效拉動需求。這就是問題:貨幣投放並未有效拉動需求,那物價如何上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