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聰,56歲,先後擔任殲15等多種型號戰鬥機的總設計師。說起殲15研製過程中的自主創新,孫聰仍然覺得這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和課題。
中國航空工業集團公司科技委副主任殲15總設計師 孫聰:實際上我們是,朦朦朧朧的懂艦載機,但是並不完全懂艦載機,在這樣一個前提下,我們接到這個任務,就開始做這項工作。實際上對整個設計生產、設計製造這兩大領域來說,都是具有挑戰性的。
孫聰說,艦載機與陸地上戰鬥機最大的不同,就是艦載機在航母狹小的跑道上起飛、降落,而一般航母甲板上的飛機跑道長度只有100多米,大約只相當於陸地跑道的十分之一。如何讓飛機在這麼短的距離裡平穩起飛,一直是困擾他們的一道難題。
孫聰所在的沈陽飛機製造廠是新中國第一家飛機製造廠,但過去產品主要是傳統和民用飛機,十幾年前,接到設計生產航母艦載飛機的研發任務時,孫聰和他的同事們清楚地知道艦載機研製是一場必須打贏的硬仗。而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剛一打響,就面臨設計手段、設計方法的重大改變,當時發達國家早已開始在電腦上用軟件設計飛機,而孫聰他們還停留在用筆畫圖的階段,他們決定要在殲15上嘗試全新的數字化設計方法。
既然是全數字化操作系統的高科技產品,無論在什麼條件下都必須保持網絡暢通,成了艦載機首先必須攻克的技術難題。因此,研製中,設計師們圍繞航母周圍的複雜電磁環境,開始各種設計和試驗。
孫聰:電磁環境是非常惡劣的,跟陸上飛機相比,不是一倍兩倍的關係,是很多倍。那就要考慮三方設計,我們在整個的試驗鑒定過程中,是嚴格按照鑒定程序,有全機的、體系內的,做電磁防護的設計,進行試驗驗證,最後才拿得出去的。 就是說它們不能干擾,不能由於前邊的環境,激發著火這些東西。
取保艦載機通信暢通僅僅是設計的第一步,在航母上比起飛還要難的實際是降落,攔阻鈎、攔阻索系統直接決定艦載機著艦的成功與失敗。然而,攔阻系統是中國飛機製造的一大空白,更是航空工業沈飛公司面臨的一道全新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