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過,在十多年前,雷達訂單的簽訂卻並不那麼輕鬆,倪國新還清楚的記得,十幾年前,作為機載火控雷達設計師的他,第一次去給梟龍戰鬥機的採購方“推銷”雷達的情景。
倪國新:對方確實對我感覺比較陌生,當時他就提出了一個很大的質疑。他說我只聽說你們機載的火控雷達跟美國人有合作,也跟俄羅斯人有合作,從來沒聽說你們自己還能做雷達,還能賣給別人。這個背後的感覺就是對你還是不信任,覺得看看你的視野是不是很開闊,你對行業這個認識、是不是符合潮流。
經過和多個發達國家的同台競技、拉鋸式的談判,十四所研製的機載火控雷達,才最終被梟龍戰鬥機的採購方選中。
事實上,在走出國門之前,中國雷達經歷了一段從無到有、從弱到強的漫長歲月。今年已經76歲的劉延東2016年才完全離開科研一線,在長達半個世紀的時間里,劉延東先後後參與了上百款雷達的研製,見證了中國雷達從無到有的全過程。
原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總體部主任劉延東:我們國家的雷達,在解放前進行雷達修配,解放後進行雷達仿制,一直到60年以前仿制了不少雷達,60年代就開始研製,研製也是很困難,因為當時美國,尤其後來和蘇聯關係比較緊張,對我們都封鎖,我們很難拿到資料,全部通過一般的期刊來分析,我們當時沒有計算機,我們用計算尺和手搖計算機來做,你比如算一個曲線,用手搖計算機這麼搖半個月。現在計算機幾分幾秒就解決了。
上世紀七十年代,由於沒有自主研製的火炮定位雷達,我軍裝備的炮位雷達都依賴進口,曾經一度陷入受制於人的窘境。
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所長胡明春:炮是陸戰之王,我們的炮位雷達解決什麼問題呢,第一個就是我們炮打出去以後有沒有打中目標,第二個就是敵方打我們的時候,我們可以根據測量出來的數據,知道敵方的炮在哪,我們可以反擊。所以這個雷達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這個雷達的話,打仗時候是要吃大虧的。
胡明春就是在那個時候來到了中國電子科技集團公司第十四研究所,剛參加工作的他,真切感受到了在當時自主研製炮位雷達的緊迫性。依靠進口或是仿制就意味著永遠後人一步,落後就意味著被動挨打,為了改寫這種局面,胡明春和同事們下決心攻克這個難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