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30日電/據《印度時報》近日報道,18日凌晨,印度成功試射一枚“烈火-5”洲際彈道導彈。印度國防部長在發射後稱:“‘烈火-5’是世界上同射程級別中精准度最高的戰略彈道導彈,這很重要,因為高度精准的彈道導彈可以增加這種武器的‘殺傷效率’”。那麼,“烈火-5”真有這麼先進嗎?
其實不然。
一、射程不夠遠,辜負“洲際”之名。目前世界上共有美國、俄羅斯、中國、法國、英國等五個國際公認的核大國擁有真正的洲際彈道導彈(含陸基和潛基的兩種,射程8000千米以上)。另外以色列、朝鮮兩個核門檻國家也事實上擁有洲際彈道導彈,儘管前者既不承認也不否認,而後者的戰術技術性能不夠高,但至少射程超過10000千米。從印度來看,“烈火-5”導彈最大射程僅為5500千米,號稱是印度射程最遠的導彈,卻充其量只是一枚遠程彈道導彈,遠未達到8000千米的最低門檻。這說明印度的火箭發動機水平還處於爬坡階段,甚至比不上朝鮮。
二、小型化能力不夠,打擊威力不足。小型化是衡量洲際彈道導彈先進程度的重要指標。美俄等國早已實現洲際彈道導彈的小型化。以俄羅斯“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為例,發射重量49噸,最大射程1.1萬千米,最多可攜載8~10枚核彈頭,最大TNT當量250萬噸。與之相比,“烈火-5”發射重量50噸,最大射程5500千米,只能攜載一枚重量為1.5噸的核彈頭,TNT當量小得多。可見,“烈火-5”尺寸偏大偏重,這說明印度在導彈殼體材料、推進劑、彈載設備的小型化方面遠落後於世界先進水平,特別是分導式多彈頭技術還不成熟,因此只能配備笨重的單彈頭,不僅限制了射程,又增加了彈頭生存能力差、打擊範圍小、打擊威力不足的短板。
三、發射技術水平低,生存能力差。洲際彈道導彈通常採用儲存、運輸和發射一體化的發射裝置,包括高機動特種越野車底盤、貯運一體化發射筒和無依托發射系統等。這種發射裝置越野機動性好,承載能力大,環境適應性好;不僅能有效保護導彈,還能在非預定地點發射,甚至在行進中發射,可快速定位、定向和進行方位瞄准,發射準備時間短,隱蔽性好,可打了就跑,生存能力強。再以“亞爾斯”導彈為例,其發射時間僅20~30分鐘。與之相對應,“烈火-5”現有5次試射紀錄中,只有2015年1月的第三次試射採用了發射筒,其他四次均是裸彈發射,而所有試射的運輸和發射平台均為半拖掛車或鐵路平板車。這兩種車輛越野和機動能力差,在發射時都需要液壓千斤頂進行支撐,而且對發射場坪的強度要求高,例如只能在混凝土平整地面上進行。同時,“烈火-5”由於未採用無依托發射技術,需要預設發射陣地,進行複雜的定位、定向和方位瞄准操作,整個發射流程冗長。印度媒體稱,導彈從起竪到最終發射,等待了2天時間。這一點甚至比不上朝鮮洲際彈道導彈,它的發射準備時間僅不到4小時。這樣一來,作為一種固體燃料導彈,“烈火-5”本應具有的、發射準備時間短的優勢也未能實現,而且在信息時代,發現即摧毀,其生存能力可想而知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