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新聞中對該彈的介紹以及外形,外界普遍認為,此次成批裝備的新型中遠程彈道導彈可能為之前閱兵上出現的“東風-26”中遠程彈道導彈。
宋忠平認為,該型導彈有兩大用途:首先是可以對固定目標實施打擊,其次是可以對海上大中型水面艦艇實施打擊。
“東風-26”首次公開是在2015年。一名不願透露姓名的中國軍事專家對記者表示,這說明通過3年試裝、試用,新型導彈達到了技戰術要求,開始成批量列裝。
對於“東風-26”彈道導彈正式列裝的意義,宋忠平表示,該型導彈作為反水面艦艇的中遠程彈道導彈和“東風-21D”中程反航母彈道導彈形成射程上的銜接,讓中國的反航母梯隊又多了一個新成員。同時,這也說明中國現在打造的反航母戰鬥部實際上可以作為通用戰鬥部,可以結合中國更多的彈道導彈形成反航母武器裝備。這恰恰體現出中國反航母彈道導彈,已實現通用化、標準化、系列化。
前述匿名專家認為,相對於“東風-21D”,“東風-26”的出現將中國的反航母防禦圈再向外拓展數千公裡,而且該導彈飛行速度更快、機動能力更強、突防手段更多。
“核常兼備”或成標配
記者注意到,報道中強調該導彈是一種“核常兼備”的彈道導彈。多家境外媒體此前也稱該導彈具有模塊化設計,可使用常規彈頭或核彈頭,是一種“雙能力”導彈。有分析認為,未來,這種雙能力導彈或許是一個發展趨勢。宋忠平表示,該型導彈的雙重能力對對手的威懾能力更強。火箭軍的核常兼備就是既可以發射核彈頭,也可以發射常規彈頭,這其中包括反航母導彈、對重要交通要塞或地下掩體進行打擊的導彈。所有這些導彈都表明火箭軍現在所擁有的武器裝備完全可以根據目標以及戰爭性質的需要換裝不同的戰鬥部,實施不同的打擊。“這意味著火箭軍在常規軍事衝突中可以發揮精確打擊的使命和任務,在核戰爆發的情況下可以直接換裝核彈頭來實施二次核打擊。”
此外,央視強調,火箭軍幾年來大力加強核反擊與中遠程精確打擊能力建設,多種新型導彈陸續裝備部隊,持續強化型號配套、射程銜接、打擊效能多樣的作戰力量體系,“隨時能戰、準時發射、有效毀傷”核心能力穩步提升。 |